出离心的栽培的确是应该经过一个时期的栽培,我们才会有出离心。怎么样栽培呢?应该观察人生是苦,应该从这里开始栽培。苦,就是我们不欢喜的事情非要感受不可,虽然你不欢..
佛说戒律就是世出世间善恶的基本准则。因果是规律,戒律是善恶的标准。如何判断善和恶,以戒律为前提。善恶的判断有一个基本精神。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引起烦恼的事情,就..
念佛之法——-如何念?如何达到净念相续、不念而念?如何才是念佛三昧?如何达到往生标准?(1)要想念佛,首先得弄清佛是什么?若不然,如何念?念什么?如何念佛,取决于..
衡量我们禅修的进步,不在于你的念头是否逐渐减少,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有太多时刻,念头都很少,例如,喝晕的时候,有点微醺又没有醉,在那个清醒和断片之间就有一段..
世尊!怎样才能堪称‘大丈夫’呢?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请教:“世尊!您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告诫我们:出家比丘都要誓做大丈夫。请问怎样才能堪称‘大丈夫’呢?”佛陀回答说:“..
菩提心先从出离心作基础,有三个:第一个,思惟生死过患;第二个,思惟死殁无常;第三个,思惟暇满难得。前面两个都是在思惟这个苦谛,思维苦谛。我们先看第二个。这个思惟..
问:有很多版本字的音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念南无阿(a)弥陀佛,有的念南无阿(o)弥陀佛,那自己持这个咒语的时候,以什么为标准呢?原来持的这个咒语已经习惯了,现在看的那个..
1、拜佛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动作呢?当然有啊。最标准的动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头面接足礼”,也叫“顶礼”。顾名思义,顶,就是头顶。另外一个名字,“头面接足”,也..
“无有清净出离心”。若是在自己的相续中没有建立真正的,清净的出离心,没有千真万确的出离心,无法能够逃脱三界。“求有海乐无寂法”。“寂”是寂灭、灭尽,或者说是断掉..
佛法真、假它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凡是有生、有灭的假的,不生、不灭的是真的。所以“实报土”是真的。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土”是华藏世界,《华严经》上所说的,跟极..
问:有很多版本字的音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念南无阿(a)弥陀佛,有的念南无阿(o)弥陀佛,那自己持这个咒语的时候,以什么为标准呢?原来持的这个咒语已经习惯了,现在看的那个..
善和恶,在佛教里是如何来定义的呢?一种行为不仅是对我们的现在有好处,还能惠及未来的生命,才可称为善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对现在有好处,但对未来却是有害的,就不能称为..
什么是出离心?出离心,即出离轮回之心。声闻行者希求解脱,视世间如牢狱,三界如火宅,片刻不想停留,是为出离心。由了知生死轮回的苦痛而生厌离之心,希求解脱,誓证清净..
目前,在汉族地区,社会上流窜的假冒僧人较多,严重干扰了佛教界的正常秩序,损害了佛教声誉。他们用欺诈手段骗取钱财的行为,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扰乱了社会秩序..
出离心究竟是什么?出离心就是想要成佛利益众生的坚定的觉性、道心和愿力。菩提心是人的情感因素,出离心是人纯粹的智慧因素。佛陀在理智和情感这两方面都达到了圆满,也就..
问:有很多人说,求药师佛,求什么得什么,这不是助长了人的欲望吗?和佛教的出离心是不是矛盾?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首先药师佛是在满足大家生活跟生存保障的同时,生起..
念佛要发出离心,求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净土宗历代祖师都极力倡导的,他们之中没有哪一位是劝导大众念佛求来生福报的。往生极乐世界要有出离心,好比一只鸟,它的本性是在空..
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邪知邪见的人,怎能辨别出来?有六种方法:(1)首先看此人有没有争名争利的心。在名利上用功夫,又贪财又贪色,贪而无厌。(2)是不是自己往自己脸..
诸法摄一要:佛陀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都是为了降伏我执。这是佛陀授予法教的唯一理由。如果这些法教无法对治我执,所有的修行都是无用的。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即是一例..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
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修的这么难,总是反反复复、断断续续、时好时坏的?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界限就是出离心。在相续中没有出离心之前,无论修什么都..
所谓幸福,从来就没有准确和标准的答案;豪宅跑车、前呼后拥,未见得幸福;粗衣布履、窄巷漏街,未见得不幸;幸福从来都与贫富无关,与地位无关;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学佛进程中有一个威逼,会发现有的人越来越冷酷,对啥作业都不介怀,这是如莲花不著水的情况吗?正本,这是一个很差劲的情况。由于对啥都不介怀,这不是在修出离心,而是在..
当然我们没有生长在正法时代,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就有困难了。末法时代,这个住持圣法的善知识,大部分都是凡夫,虽然他也曾经努力的修行过,内心当中也会有一些无漏的宝..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惊骇中,戒为守护。──大智度论卷一三。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戒是日子的标准,故在很多经典中,都能够发现对“戒”的强调和注重。因而,这个偈子说..
西汉时,在四川成都,有一个隐士严遵,他每天挣到一百钱就关上店铺,开始读书。当地有一个富人罗冲,见严遵生活清贫,就要接济他,给严遵送来钱粮。严遵谢绝了,他对罗冲说..
给大家讲一个佛陀在世时的故事:一次法会,很多人来听佛说法。有两位好朋友,也是邻居,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参加法会。一位男主人好好地听法;另一位则想:正好借此机会,..
唯识学把造业的过程,依据初、中、后来说明业力的轻重:一、造业前:造业前的意乐很重要,意乐即是动机。有些人造业前心的意乐很强,譬如他要去拜佛、念佛,谁也不能阻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