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照顾自己、照顾社会、照顾大自然,使得我、你、他人,都能健康、快乐、平安地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之中,便是现代人的心灵环保。环境保护,这个名词..

要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成净土,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最重要的是先从个人做起。首先自己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才有希望人人都不会做自损损人的事;一个人影响..

《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场,便是为人类服务的。佛教虽常说一切众生,能够修道悟道的,确只限于人类。释迦牟尼佛..

一般凡夫,多多少少都会恩将仇报、过河拆桥。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却把他当仇人看,对方不帮我们忙还好,帮了忙之后反而更糟糕,认为没有帮够、没有帮好。因此有人对我说:..

如果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和别人较量的话,会是很痛苦的事。不管比高比低、比胜比败,一旦比较,一定会陷入痛苦中。记得有一年,奥林匹克运动大会的游泳比赛,有好几个国家的..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一定是烦恼重重。如果事事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做任何事都只想到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一定是烦恼很多、非常自私的人;对一个非常自私..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人的力量有大有小;人的智慧有深有浅;人的才华有智有愚;人的动作有快有慢,这些不同的人来做相同的事,虽然不能表现出同样的成绩,但是只要尽心尽力,..

可怜人、同情人、原谅人、爱护人、关怀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现。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无敌,无敌就是心中没有敌人,没有过去的宿仇,也没有现在的..

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智慧是头脑冷静,是理智、理性。人的烦恼都是从情绪、情感产生,尤其碰到感情问题一定会有烦恼,必须用理智、理性来处理,烦恼才会减少。曾经有一位..

环保一词,已是非常流行的现代语,它的意思是: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自然生态,使之产生自然的调节。如果破坏了自然生态的自然调节,就会为自然带来灾难,为人类的生存造成危..

在座的居士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还能够安排时间来听佛法、学打坐、念佛、拜忏、参加法鼓山的护法工作,可见忙人时间最多。我认识一位家庭主妇,很少来共修,我问她原..

《法华经》里将娑婆世界比喻为‘三界火宅’,所谓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追求的是五欲的享受。所谓‘五欲’,就..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已的精神、自己的心力,来杀死自己的身体,就是杀生。当一个人沉溺在自杀的情绪里,很容易陷在阴影中不可自拔。要想跳脱..

当扬名国际的影星,遇上宗教界知名法师,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无名问无明,世间种种犹如过眼云烟,如果心有佛法,利益也将摆两边,真正的菩萨,是自利利他并行。座谈人..

身体虽然重要,心理健康尤其重要,所以健康应该是指身心正常,少病少恼,活得积极而又愉快自得。在今天台湾的佛教界,有好几位大德都是身体很不好的,像印顺长老,今(2004..

‘广种福田’的意思是多结人缘。福田有两类共四种:两类分别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包括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悲田包括穷人、病人。..

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六祖坛经》的第十六条说:‘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忍辱负重。对待别人好,对方不一定会感谢你,得到的回馈很可能是恩将仇报,但是念头要马上转过来,念这两句话..

面对人类行为与情绪的失控,根据佛教的说法,这和个人业力有密切的关系。业力这个观念是指我们在过去无量世(也可以说是‘无始’)以来,在生生世世之中,所有的..

为了保障未来的安全幸福,我们不能没有储蓄的习惯。凡是懂得储蓄的人,便会考虑哪一家银行的哪一种办法,才是信用最好、利率最高的。以佛法来说,储蓄可分为有限及无限、暂..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人,也就会在时时处处感到最幸福。看到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解决了困难,你便会有一种安慰。例如曾在马路上救了一个差点被汽车撞到的..

‘抱怨’是从家庭到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现象,也是正常现象。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也会互相抱怨,虽然父母疼爱子女自不在话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

《法华经》中把凡夫世界形容为火宅,把佛法形容为出离火宅的交通工具。我们在信仰佛教、听闻佛法以前,常常被烦恼火烧得焦头烂额,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闯,失魂落魄,..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却对佛陀说:「我耕田种穀,所以有饭吃;你不耕田种穀,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穀,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

这二十句共勉语,并没有前后一定的连贯关系与次第,不过,开头二句:‘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与最后二句:‘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

心与物质真实存在吗?如果仔细去分析它们,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存在只是暂时的现象。难道这就表示心与物质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吗?如果我们将时间不断细分,就会发现时间并不..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总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的法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修行法,许多贪图便宜的人,也都偏爱顿教而妄斥渐教。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主张顿悟的,是主张..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人没有钱不能生活,工作所得的薪水可以维持生活所需,而工作本身因此就有了意义。仔细想想,倦怠的问题不在于工作本身,而是工作时与他人接触过程..

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大智度论卷17.释初品中禅波罗蜜此偈是说,欲望并不能带来快乐,不论是追求的时候、得到的时候或失去的时候,都是苦..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此偈是说,各种痛苦烦恼的根源是贪欲,如果把贪欲的问题解决,就等于拔除了苦果根源。可见「贪」是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