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是什么意思


dà chéng 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译意为车乘,运载之义。谓之 诸大菩萨众 将无量无边众生从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大乘(dà chéng 旧读dà shèng ),是一种佛教派别。它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强调“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修行“菩萨道”。

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四马之车为乘,如千乘之国。大乘,则是能够装载、度脱一切众生的、无限大的运载工具车。

大乘佛教谓人人可以成就佛陀一样的智慧,故名“大乘”。

词目译意

大乘:梵语Mahàyàna。(dà chéng )藏语tek pa chen po

mahà:译意为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

yàna:译意为车乘,运载之义。谓之 诸大菩萨众 将无量无边众生从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古印度大陆20个主流的部派佛教,大多都传入了中国。其中不仅有大乘教法,也包括三个最著名的小乘部派,并形成了中国汉地的大宗派中的三个小乘部派。因此,汉传佛教是以大乘为主,大小兼修的。“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密乘佛教后来流传到西藏,吸收了当地的文化信仰而形成“藏传佛教”或“藏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蒙古、尼泊尔、不丹等地。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为是从印度往北传播而形成,故合称为“北传佛教”。他们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语系佛教。 

佛教派别

"大乘(dàshèng )"强调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修行"菩萨行"。

世界佛教教派。梵语摩诃衍,汉译为大乘,即世间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大乘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禅师讲述

虚云和尚讲述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

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於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覆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於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准」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於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着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罣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要以戒为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於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於昏沈,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佛教特征

大乘佛教的特征:

大乘佛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修行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基本的教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古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些分别心,达到“无”所见闻,体会不可言说的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见闻。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 十方诸佛菩萨 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性。

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 无量十方诸佛菩萨 现化现于当前,陀罗尼经典被合像地吸收到大乘中来。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众多教派 ,或以修持行为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三论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古印度向中国和东南亚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等类中,其有代表性的世间菩萨众为 龙树菩萨 及 提婆菩提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三论宗。 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对性 ;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缘起、空性。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有所影响。在古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 无着菩萨、 世亲菩萨等将《楞伽经》等等 经文 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五浊恶世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修行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细腻的心理分析。在中国及亚洲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法师(6世纪 )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唯识一系。

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古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 毗卢遮那如来 为诸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观及大—世—界—观,以及一整套关于领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佛教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宗派,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法华经》。该经由 鸠摩罗什 尊者译出并由慧文上师与慧思上师加以发挥。

基本教义

大乘佛教的世间修行菩萨是大乘佛教的修行者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入般涅槃,在此世间经历履行艰苦的十波罗蜜修行而历经十地菩萨第。前六地仍属初发意的预备阶段,但已具佛智性而不退转于菩提心。中国大乘佛教很多经典被认为是 释尊 或十方诸佛为天人或修行圣者说法的。有资格听闻这些经典的是声闻地及缘觉地二圣众。部分经典仍保留在雪山、诸天界或诸龙宫,等到机缘成熟时才向众生示显,为此,经文的权威性是无须质疑的。当然这也是汉传佛教为了与南传佛教争“正统”的方法。

发展

在天台宗体系中, 释尊 说法被归纳为五时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禅定修持则主张“一心三观”。净土宗经典主要是 《观无量寿经》,此经宣扬了对 无量光佛 的信仰及九品往生。3世纪时这一信仰传至中国并逐步成为重要的派别。在日本,起初净土信仰与天台宗合流,至13世纪才分立为一大派别。净土宗认为解脱之道不在读经和习禅,而主要应取读 圣号 法门。古印度的净土信仰取何种仪轨并不清楚。

大乘佛教宗派中最重要的还有在中国和日本发展了千余年的禅宗。禅宗的经典依据在《楞伽经》。此经云说众生皆具佛智慧德相,亦即空性。佛智性或空性不可言说,因为是离言分别的。只有个人的直接体证才可以把握此如来智慧德相。禅宗以后发展为五家七宗。其中的临济与曹洞禅法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另有一个依《法华经》而持净净土信仰的日莲宗。它创立于13世纪并一直流传至今。

大乘佛教

四圣法界与一真法界


中国大乘佛教精神

中国大乘佛教认为: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生在广大的佛门中得到无边、无量、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安逸。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故出现了表法中所谓的户户观世音,家家弥勒佛。

大乘佛教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原有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基础上,增添了 菩萨行 的教育理论。上求佛道智性,下利益众生,发心修行至于福德有余,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众生,也能得到觉悟

以广行六度来利己,以广行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去利乐其他一切众生,心胸广大而行事细腻是其特性之一。

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就是通过六度、四摄,积极的提升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故此,中国大乘佛教影响了中国历代无数民众,为国家和平和安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憍闪弥瞿尸罗林。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及诸菩萨摩诃萨众。是时无比摩建儞迦女。而起嗔恚。憎嫉舍摩嚩底妃后。于日子王边说言。天子知耶。舍摩嚩底妃后等..

用我们的心修行,一心。我们无论念哪部经,都告诉你一心,你才能有效果,能产生效果。如果当你念经、拜佛、礼忏、念佛的时候三心二意,夹着很多夹杂。很多道友问我,今天还..

问:大乘小乘之区别如何?太虚大师答:大乘小乘之别,细言之颇深。概言之,大小乘均为出世法,了解生死轮回,程度均超过人天法。人天法者,在世界上要做最好的人使人间太平..

念经是一种非常深的修行。可以说,佛经,尤其是大乘佛经,一定是古佛所说的天书。大乘佛经在南传佛教地区得不到承认,因为他们认为不是印度的悉达多太子说的。所以他们传承..

佛教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分化,分成大乘教和小乘教。小乘佛教主要在弘扬与南印度与锡兰一带,该派尊崇释尊为伟大的教师,而非神明,其经典为比较古老的巴利文经典。上座部..

大士道皈依的动机不是为了自己一人的利益,而是愿遍虚空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证得究竟佛果。这是大乘显宗和密宗修行者的皈依。身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应以大士道的发心而皈依..

“小乘”与“大乘”的由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印度释教的开展阶段有不同的区分办法,比较通行的观念是区分为三个阶段。榜首阶段,前期释教时期。从释迦牟尼创教到其开端弟子们所..

很多人去研究大乘经典讲什么,然后作为理论去探究。比如研究说,金刚经是讲空性的。法华经是三乘归一的。华严经讲什么。然后解释。其实解释也是可以,但作为理论研究,大可..

问:遭受别人打骂的时候,如何反应才算是大乘修行人?索达吉堪布:遇到别人伤害自己时,我们应尽量如树而安住,不管他怎么骂我打我,甚至想要杀我,我也觉得他很可怜,反而..

问:学大乘佛法,首先需要听闻修学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索达吉堪布:如果慈悲心的观念都没有,那就谈不上大乘佛法;而要断除轮回,空性这一根本一定要抓住,若没有抓住,将永远..

问:对大乘行人而言,为何特别要注意不能生嗔恨心?索达吉堪布:《大宝积经》云:“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贪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菩萨瞋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

我们现在很幸运地,遇到了大乘佛法,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唯一目标就是获得遍智佛果。所以,要精进修持十善、四无量心、六度四摄、寂止、胜观等一切法门,以前行发心、正行无..

大乘密宗,又称为近道金刚乘。因为见解和修行方式不同,获得果位的时间也有快慢:(1)如果修持外密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等三续,获得灌顶后,以清净誓言守护相续,修持有相..

一信徒问师:师父吉祥,大乘佛教的弟子是不是应该把利益众生放到第一位呢,请您慈悲开示。师答:虽然我们都是大乘修行人,帮助、利益他人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但前提是自己..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

问:如何判断一个修行人是否是大乘种姓?索达吉堪布:什么样的人有大乘种性呢?有两种情况: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当你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欢喜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这是..

问:大乘菩萨依靠菩提心来断除烦恼,小乘是依靠什么呢?索达吉堪布:阿罗汉的相续中应该是有菩提心的,只不过小乘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而已,不然的话,我和我所执是无法断除的..

大乘经典是佛对哪些人说的?耳熟能详的《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在读诵的时候,不知是否有人会与我一样存在疑点:声闻人以学修小乘佛法为主要,但..

问:对于开始学习大乘佛法的人而言,今后的人生应如何定位?索达吉堪布:以前上师如意宝曾说,今生和来世比较起来,我要对来世重视。当时有些道友对这句金刚语并不是很理解..

第三届国际佛教大学联盟研讨会开幕式2017年五月六日上午在曼谷举行,泰国新任僧王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佛教大学联盟代表与会。六日下午,以“南北传佛教交融,东西方文明对..

问:从行持上看,绝大多数宗教都劝人行善,大乘佛法这方面有何不同?索达吉堪布:道教修行善法,基督教修行善法,佛教也修行善法,除了穿着方式不同以外,外在的善法形象似..

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佛的大慈悲心、实相般若所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被称为佛的法身舍利。摩诃迦叶说那些肉身舍利就让那些国王大臣去关心,我们僧团要关心佛的法身舍利。上根..

问:大乘初学者如何让善法方面的心念不断增上?索达吉堪布:由于自己前世的发愿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今生我们才有了修持善法的念头,这个念头一定要抓住,不要认为今天对佛有..

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佛的大慈悲心、实相般若所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被称为佛的法身舍利。摩诃迦叶说那些肉身舍利就让那些国王大臣去关心,我们僧团要关心佛的法身舍利。上根..

问:一个人如果接受大乘佛法的教育,主要是哪些方面的素质会提升呢?索达吉堪布:受过大乘教育的人跟一般世间人相比,在智慧和大悲两个方面远远超胜。在智慧方面,他们从来..

一般来讲,我们已经进入一种生活的悖论模式。一般是拼命赚钱,一边是拼命消费。所有赚的钱永远不够花,因为欲望太重了。人的欲望是整体的,比如吃的欲望重,看的欲望也重。..

面对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时,立刻就会暴露出所有的缺点。作为佛教徒,不是接触到一位西藏的喇嘛,就是学密宗的,也不会因为接触的是一位和尚,就是学显宗的,最重要的是以心..

《集颂》:“诽谤大乘菩萨藏,背舍佛说深广法。说像似法乱正教,以自爱乐令他转。”“菩萨藏”就是指“大乘”,“深广法”也是指“大乘”。天台宗讲的“藏教”、“通教”、..

菩提心(资料图)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生起的,先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给大家介绍《十法经》中开示的生起菩提心的四种方法:第一,了解菩提心的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