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境界都是菩萨修行的道场,都是来考验你,用种种方式来考验你,你是不是能天天通过,能一切通过。什么通过?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通过了;外面所现..
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名为三禅【经典原文】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楞严经》【经文解释】阿难..
我们都知道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讲到了善财童子受文殊菩萨的教诫。文殊菩萨告诉他,你去参访善知识吧,然后善财童子就在印度辞别了文殊菩萨,就一直往南走,参访了五十..
“如果认为修行佛法可以显示各种神变,那很多饿鬼也可以在天空中像鸟一样飞行,但这也没什么用。因此,只有利益众生才是修学大乘佛法的究竟目标。”索达吉堪布:大乘道的主..
如理作意非常重要,什么因缘会决定我们如理作意呢?《成唯识论》讲到有四种力量成就作意。第一个是境界力。你跟什么境界接触,会影响你的作意。古时候我们中国的圣人孟子,..
《西游记》里有段情节:唐僧在长安说法,观世音菩萨变化为一个老和尚,对唐僧说,你讲的都是小乘佛法,我佛西天有大乘佛法,于是这才引出唐僧了西天取经一事。大小乘佛教有..
问题:师父,我现在迷失了。当时我学佛,黑夜白天不停地持诵阿弥陀经,精进念佛。现在遇到境界我就去攀缘,一个不善的念头就把我的境界全转了,忘记念佛号,黑白不停地念不..
所谓的「爱乐大乘」,那么怎么爱乐呢?对于大乘佛法,什么叫做「爱乐」?你真正爱乐大乘,你对佛法的修学你是放在心上的,无论人多人少,无论是风是雨,你都不会忘记你要修..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
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在当下一念。任何境界都不能住,一住就是生死。过去许多人出毛病,多出在轻安,贪着轻安,贪好过,即是欲界生死。身心暂时休歇,轻安自在,话头忘记提..
大乘菩萨戒以发菩提心为体。《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属魔业。持戒也不例外,若发不起菩提心,就算我们能严持戒律,所持之戒也不过是世俗的戒律。弘一大师云..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小乘也叫声闻缘觉乘。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修净土法门念佛求往生的人,绝不以是不是看到什么东西,或者以得到什么神通,而为修行功夫的高低,所以,“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
《地藏经》的当机众全是大菩萨示现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萨,“唉啊!地藏王菩萨是菩萨,不如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比地藏菩萨功德大。”“你怎么念文殊菩萨,持文殊菩萨咒啊?你..
问:仅为个人救赎的小乘(Hinayana)道中,“涅槃”(Nirvana)与解脱(Liberation)是四圣谛之一,但在广大的大乘道中似乎较不重要。答:是的。这是两个极端——世俗存在和解脱..
[2011年2月9日晚]来到这里,我也没有什么礼物送给大家。很多人发心多年,恩德很大,我给大家讲短短的一堂课,权作报恩。你们也不要以财物来供养我,这些都不缺。应该多做法..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给..
壹‧极乐净土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以圆满、不可限量广摄一切功德,并以佛的智慧、愿力、光明拔济一切众生。自古以来,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想..
这是个学习佛法的根本问题。悟是一个缘起,当然是随缘起的。但因缘是要修来的,你的修行功夫到了,才有开悟的因缘。不修,就没有这样的开悟的因缘。因缘不是等来的。这是第..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
至今还有人认为【大乘非佛说】,甚至比作外道法。真是惊闻此言,山海同悲,甚为痴也。虽经里有说过佛的境界和这些阿罗汉差不多。就把着《阿含经》不放。痴心妄想“佛证我已..
如何达到涅槃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定、慧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
有些人没有发起布施之心,也没有达到一地菩萨布施圆满的境界,但因为不擅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物,随随便便浪费,别人也认为他不执著这些,于是大肆享用、占尽便宜。还有些..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
人,总是要学会慢慢长大的。在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或深或浅记录着您成长的尺度。阅历的广度,经历的厚度,沧桑的深度,悟性的高度,决定了成熟的程度。成熟不是三两天的..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
核心提示: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传高僧。1840年出生,母早逝,父亲于泉州为官。幼时乐闻佛法欲出家,父为娶妻两房而清净无染。19岁逃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小乘也叫声闻缘觉乘。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