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
《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沈海燕《闽南佛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三辑,2004年版,第434-452页内容提要:在中国佛教史上,天台宗作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其重要性是..
境妙究竟——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沈海燕摘要:佛教中有关真理的教义至关重要。智者认为,一个人对某类真理的认识导致其求证此类真理的实践,而其..
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继体性宗..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
这个二乘种不生是出在天亲菩萨《往生论》。《往生论》在讲极乐世界的三类二十九种庄严。首先是概述极乐世界的十七种依报庄严,依报庄严在十六门里面谈大义门功德:大乘善根..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禅法(下)——禅宗源头“达摩西来意”发微杨笑天《少室六门》本“二入四行”的最后还附了两首偈子,作为对理行二入的总结,《景德传灯录》将其穿插..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禅法(上)——禅宗源头“达摩西来意”发微杨笑天一、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的内涵及其在佛法中的地位和实践上的意义笔者曾在《法音》20..
问:印祖开示如何诵经的时候说,不要想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内容,只管一字一字地去看,不起一念分别心。这样无分别的读经方法是要有古人的文字基础才行吧?因..
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与律典(下)陈士强2、阿赖耶识系(1)《解深密经》。《解深密经》的初译本名为《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刘宋元嘉十二年(435)至二十年(443)由求那..
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陈士强大约在南传佛教所传的斯里兰卡阿卢寺结集,与北传佛教所传的迦湿弥罗结集这两次大的结集之间,即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案达罗王朝统治下..
广东雷州高山寺2010年农历十一月念佛七法会(农历十一月十六日上午仁焕法师开示)交命给佛是消灾免难的大妙法打念佛七,作用在了脱生死。了脱就是没有障碍。生死,生是表示活..
印顺法师对大乘起源的思考大乘起源问题的歧异诠释大乘佛教的起源是印度佛教史的一个大问题。究竟大乘佛法是佛陀亲口所说,还是后起的?若是后起的,那么影响大乘佛教产生的..
「不厌生死,不欣涅槃」如何成为大乘共义?一、前言杨惠南教授于今(2004)年4月举行之『「印顺长老与人间佛教」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发表〈不厌生死,不欣涅槃──印顺导师..
大乘初期至中、后期菩萨思想的变迁水野弘元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初期大乘时,行者策励于修行波罗蜜,菩萨思想达到巅峰;中期大乘时,开始对菩萨与佛陀作思辨性、哲学性的探讨..
佛门无上妙法切莫胡乱诽谤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陈士东近几年东密回传,藏密大兴,一些上师纷纷至汉地灌顶传法,密宗类书籍也相继得以出版,这本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当欢喜赞叹..
诛法广义——灭除贪嗔痴之妙法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陈士东有人不在深善思维之后,就自作聪敏地以为,佛教不是一直讲慈悲的吗?怎么会有诛杀之举乎?其实不然,因为杀也不能说..
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原始大乘的存在静谷正雄著依观译从以上检讨古译大乘经典所得的结论是:(1)一般称为初期大乘佛教的,必须分成《小品般若》之前及之后。(2)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