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pdf

大乘禅华方田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色法与心法、外境与内心、能观与所观融为一体,使禅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大乘禅时期大乘..

问:印祖开示如何诵经的时候说,不要想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是什么内容,只管一字一字地去看,不起一念分别心。这样无分别的读经方法是要有古人的文字基础才行吧?因..

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与律典(下)陈士强2、阿赖耶识系(1)《解深密经》。《解深密经》的初译本名为《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刘宋元嘉十二年(435)至二十年(443)由求那..

印度大乘佛教的契经舆律典(上)陈士强大约在南传佛教所传的斯里兰卡阿卢寺结集,与北传佛教所传的迦湿弥罗结集这两次大的结集之间,即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案达罗王朝统治下..

印顺法师对大乘起源的思考大乘起源问题的歧异诠释大乘佛教的起源是印度佛教史的一个大问题。究竟大乘佛法是佛陀亲口所说,还是后起的?若是后起的,那么影响大乘佛教产生的..

「不厌生死,不欣涅槃」如何成为大乘共义?一、前言杨惠南教授于今(2004)年4月举行之『「印顺长老与人间佛教」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发表〈不厌生死,不欣涅槃──印顺导师..

大乘初期至中、后期菩萨思想的变迁水野弘元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初期大乘时,行者策励于修行波罗蜜,菩萨思想达到巅峰;中期大乘时,开始对菩萨与佛陀作思辨性、哲学性的探讨..

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水野弘元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阿毗达磨的研究过程中,信仰实践没落而成为“学问佛教”,为回归佛教本来的立场,于是倡导大乘佛教,其目标是以信仰实践为..

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原始大乘的存在静谷正雄著依观译从以上检讨古译大乘经典所得的结论是:(1)一般称为初期大乘佛教的,必须分成《小品般若》之前及之后。(2)在《小..

《摄大乘论》导读高振农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简称《摄论》。印度无着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国先后有三种汉译:即北魏佛陀扇多译,2卷;陈真谛译,3卷;唐玄奘译,3..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开张曼涛p.187提要:佛教的涅槃思想,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有一个很大的距离。本文即卽旨在指出大乘佛教中的中观学派与唯识学派两者的涅槃思想真义,以及..

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黄国达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学佛法的人,读尽千经万论,若不深解人生佛教,也等于“买椟还珠”!——太虚大师一、人间佛教之“大乘人间”义“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的..

梵本《大乘二十颂论》研究韩廷杰龙树著《大乘二十颂论》,宋代施护于公元十世纪译为汉,收于《大正藏》卷三十,另有两个藏译本,第一个藏文本是由印度学者旃陀罗鸠摩罗(can..

佛教歌曲《大乘天》心海无边,回头是彼岸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前言说明研究《唯识学》之目的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离苦得乐」。除了现生生命,还包括来生的生命,永远离..

《大乘起信论》白话(二)“另外,因为不觉的缘故,就会生起三种心念细相,与那个不觉之心相应而无法分离。”“哪三种呢?第一、无明业相。因为不觉的缘故,所以会有心念发动..

《大乘起信论》白话马鸣菩萨造梁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明憨山德清禅师直解中华习教沙门超然白话沙门来华白话证义我以生命皈依那穷尽十方的,具有最殊胜意业的正遍知者;其身业..

《大乘起信论》白话(四)二、解行发心“所谓的解行发心,应当知道,比信成就发心更加殊胜。”“因为这些菩萨自从初信位以来,第一个阿僧祇(无量数)劫的修行,即将圆满的缘故..

《大乘起信论》白话(三)(七)真如自体之体相用三大“还有,所谓的真如自体和自相,是指从一切凡夫,以及声闻、缘觉,直到菩萨、诸佛,都共同具有的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就..

《大乘学佛入门百问》“您好!我想了解一下大乘佛教,能否请您用最平常的语言,来回答我的问题,做一次平等的交流呢?”“完全可以,请问。”1、“佛是什么?”答:“首先..

《大乘学佛入门百问》之二11、“如今时代,应当怎样学佛呢?”答:“无论哪个时代,学佛都是要‘向佛陀学习’,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当中所说的那样,要‘常随佛学’。释..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一)在中国佛教历史上,那犹如满天繁星一般数不清的历代高僧当中,宝志禅师是我最为景仰的一位。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贵为梁武帝的国师,..

印顺长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论以《大乘起信论讲记》为主作者:释圣严提要印顺长老一生治学,范围极广,首探三论、唯识,精研阿含、律藏,对《大智度论》的用力尤其扎实,对于..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闻思修笔记(二)《大乘赞十首》之二:“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

大乘与六度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一代时教,各有所判,最简单的则分大、小二乘。实际上佛法是一味,无有高下之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金刚经》中..

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大乘:乘:是拓展.开发与发挥.利用的意思。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发挥与利用心意识的完全功能。也可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发挥与利用自..

大乘修信持戒,修诸善法,叫行。因信而行。信从闻生,信为法之体。闻,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与法相应,故为念,为信。在信上念念圆满没有次第,在行上有次第不能圆满。信上..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