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唐译

一、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

一、大乘无量寿经五重玄义徐恒志老人讲许洪亮编录郑佩福、孙文淼、陈妙丽几位老师一直希望我能辅导一次《大乘无量寿经》的学习,由于各种原因,迟延了很多时间。今天可说是..

第八心背大乘戒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而且还说这不是佛说的,毁大乘经..

净空法师:大乘教上隱現兩個字我們要有概念

修学大乘.自利利他佛经形容人身难得如「盲龟浮木」,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同时具足一切顺缘,一切学佛的内、外在条件,应该深自庆幸。因为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即使未来能再..

从小乘三派说到大乘三系演培法师讲于汐止静修院佛学研究班佛法,是从大觉佛陀的法性海中所流露出来的,如婆沙卷一说:“一切佛教从一智海之所生故,随一觉池之所出故”:从..

大乘绝对论月溪法师摘要前言月溪法师是已见性的人,在一九六五年圆寂于香港九龙(输入者注:月溪法师的金刚不坏之身现供奉在香港万佛寺,生前悟道弟子8人,皈依弟子50多万)..

龙树菩萨的大乘佛学思想略论清远法师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的龙树,出生在南印度毗连婆国。为近世多数学者所公认的生卒年代,大致推定在公元150年至250年之间,龙树..

大乘佛法简易解月溪法师目录集十三经提要佛性真如法身净智妙圆菩提自性佛身空如来藏见性成佛圆觉辨真妄(由其起妄?返妄归真?)婆伽婆见闻觉知(小乘断六根)妄念无明(中乘修..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弟子王智惟敬录[律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禅宗][三论宗][月溪法师辨正语录]释迦牟尼佛说《梵网经》的时候,佛说:「一切众生皆..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月溪法师讲弟子智谛录我们的身心小乘修四谛中乘十二因缘大乘修禅那大乘用功四种病错认四相为佛性大乘用功的三种法门参话头,参偈颂公案用老庄周易..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大乘绝对论][绝对语录]有人说:“以物质文明而言,东洋比西洋落后两百年;以精神文明而言,西洋比东洋落后两千年。”此语骤闻似嫌浅薄,细加玩味,则..

净土法门与大乘了义教这部《楞严经》是了义教,这个了义就是究竟显了,不是声闻法,不是缘觉法,不是人天法,是诸大菩萨所修的成佛之法。也不是菩萨的六度四摄方便办法,是..

大乘了心法讲述人:上成下刚法师讲述地点:长春般若寺弘法楼启讲日期:2008.7.23-2008.7.26佛历二五五二年六月二十一至六月二十四大乘了心法出版序大乘了心法者,依圆教无..

问:有人说,关起门念佛非大乘,不能成就。我们是否还要多发心做义工,再配合念佛,然后回向往生西方?大安法师答:修净土法门,不要听人说,要听佛说,人都有种种说法。这..

《摄大乘论》探索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摄大乘论》里几个比较有特色的课题。一是比较证明了玄奘大师的“正统唯识”与真谛三藏法师成为“旁统唯识”的缘由,让学习《摄大乘..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简析《摄大乘论》所知依分论述阿赖耶识,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第一是用圣教量来成立阿赖耶,引《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两个颂:“无始时来界,……”..

在这个修行波罗蜜的过程当中,常恒地不忘失菩提心。就是这个菩提心不能有忘失,更不能完全没有。你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都为魔业,更何况你没有发菩提心,那修行就更没有什么..

大乘起信论讲义(1993年2月27日文殊讲堂)(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今天是1993年2月27日,我们讲《大乘起信论》,《大乘..

【大乘正宗分第三】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

大乘佛教的忏悔观上(上)清华大学圣凯大乘佛教的思想有许多特点,之所以是“大乘”,是因为诸佛以救度众生为其本愿,建立佛土以摄众生。佛陀不仅为救度众生而显现色身,而且..

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讲演/释达照整理/董飞[编者按:2010年10月16日下午1时至5时半,达照法师将在复旦大学逸夫楼演讲《天台禅法》。现将本刊第二期发表的达照法师演讲稿、专..

大家都听过大乘,那何为“大乘”?道教大乘和佛教大乘有什么区别

声闻佛法与方等大乘超定问题的提出三论宗集大成者嘉祥吉藏,判摄如来一代时教为二藏:声闻藏与菩萨藏。比之于天台的五时八教,贤首的五教十宗,似嫌疏略,不足以涵盖佛教的..

唯识大乘菩萨行位超定一、修证的意义修证,包括:发心、修行、证果的全部修学历程。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主要为适应学佛的五类型人而宣说,如人天乘人,发的是增上生心,修戒..

三净二实践大乘仁俊释尊因地体践与果地觉证的,该涵着世出世间的一切。世出世从释尊所见、所行中,无一不「毕竟清净」。世出世清净的奠基处--净治三业。严调、净导三业迈入..

从大乘经看佛陀的教育方法与精神文/如悟法师前言佛教祖庭发源地在印度,然随岁月的迁流几已成历史陈迹,迄今能保持适应时代思潮大乘佛教者,可说只有中国佛教。日本虽承受..

“尘境非根了”是大乘说么?南山说《四分》通大乘,还有一个理由,是“尘境非根了”。《济源记》:“五、“尘境非根晓”:如小妄戒释,见闻触知,云:“见者,眼识能见,耳..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