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佛:人生为何那么多不如意?佛说:缘起缘落,缘生缘灭,万象皆为心造。不如意的不是人生,是你的心。我问佛:为何有那么多的放不下?佛说:不是放不下,只是因缘未到。..
识就是认识。我们的身体,内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间生起六个认识。内有眼根,外有色尘,眼睛看见色尘,眼根与色尘相对照..
所谓“利行”,是指菩萨践行利益众生之道。我们把悟道之人称为菩萨,对于没有悟道的人,如果他的行持与菩萨行相同,我们也称他为菩萨。首先是“喜舍”,用财物跟众生结缘;..
我们要体会万法的真实相。万法的真实相就是诸行无常。不是说我们这生过了几十年会死是无常。这只是非常粗糙的无常,真正现实的无常就是当下。所以我们对当下要有非常清楚的..
“植”就是培植,栽植;“众”就是众多;“德”就是佛的万德庄严;“本”就是根本种子。就是我们不停地种下去,比如说你现在发一个菩提心,成道修行路上,所有众德之本,两..
有漏皆苦的“漏”是烦恼的意思。为什么漏了就是烦恼呢?在于宗教的修持,要讲究六根(即眼耳鼻言身意)的内守,不能内守,即是外漏,或称心攀缘于外,心随物转,则烦恼多生..
“眷属”一词,除了表示家眷、亲属,在佛教中还有特殊的涵义。《法华玄义》卷六说到: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人;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计有五种:1.理性眷属:..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泠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长来枕上牵情思,..
密宗(佛教宗派)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舶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
居家八法是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
文/昭慧法师在与学友分享如上点滴生活体验时,我特别引了性广法师的一句名言,与学众互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当下你对面的这一位!”人生总在聚散匆匆之中度过,聚也..
问:人是怎样往生的?圣空法师答:他问人是怎样往生的,大家说人是怎样往生的,有谁知道?问你们,你们来到横山寺是怎么来的,活着来的还是死了来的?(众答:活着来的!)..
史铁生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老大哥,他早年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四肢健全、能够随意奔驰的时分,常诉苦周围的环境如何的差劲。有一天,俄然瘫痪了,坐在了轮椅上,这时分,诉苦..
修行只在修自心,自心深处有佛尊,离心无佛,离心无法。戒定慧,六度万行,众生心性的醒悟,都是将来诸佛。★心觉:悉数地步,源于心觉,心有悉数有,心空悉数空;心迷悉..
佛教中的二十诸天是什么意思,都有哪些呢?佛教文化,纷繁复杂,而五光十色,深入了解,会发现无尽的乐趣。二十诸天,便是一个富有神话颜色的释教用语。那么就让咱们一起来..
心是一切生命的本体,是心主宰着世界的生灭变易。人的死亡是身体的败坏,身体只是因缘和合的物质,但是真心永远不死,轮回中受生受报的是我们的心识作用。所以,是心在十法..
一层秋雨一层凉,一阵秋风一树黄。说是秋雨,此时已是农历十月初九,已然是立冬后的时节了,庐山东林寺大雄宝殿前的四棵银杏树,此时也换上了“金装”,满树的金黄,秋景如..
一位从事商品零售业的居士向清净诉苦:近期业务不景气,想扩大规模又缺少资金,贷款迟迟办不下来,心情不好偏偏又牙疼……清净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国王,经常带着他信任的宰..
得有个信心,有个长远心,有个坚固心,自己选择一个法门,一生在这修行,不能今天在这弄弄,明天在那儿弄弄,不觉就老了,一老啥也不行了。一定要有个主宰,不要光听别人说..
走过病房,一个抢眼的名字吸引了我。报纸上经常看得着这个名字,他可是一位社区闻人。探头看见他孤独地躺在床上,皱着眉头、满脸痛苦地瞪着天花板,身上少不了缠满着管线。..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这一段是说明唯识无义的道理。讲?到六道里面有四种众生:第一个是饿鬼道;第二个是畜..
你必须把你净土的功德跟佛号连结在一起!诸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把你未来的功德,跟佛号连在一起。你希望你来生没有病痛,你要发这个愿:我希望到极乐世界没有病痛。为什..
一个菩萨的转变,他的转变是全面性的转变,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我们必须要知道,就是所有生命的转变,从大乘的角度要二个条件:第一..
编者按:你有过因失去亲人而悲痛不已的经历吗?你曾经因悲痛而久久不能自拔,整天被阴暗的心情所笼罩?请看今天的凤凰网佛教《佛教故事》,看完这则出自《杂譬喻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