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菩萨圣诞日的早殿,进行祝圣仪式,即在平常早课中间加上香赞、赞偈、拜愿等仪轨。其中,香赞都是一样,即“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顷刻纷纭,即..
十住位的菩萨有什么特点呢?因为他有禅定跟智慧的加持,所以他有一种境随心转的力量。比方说这个石头,他心里想这是个黄金,这个石头马上就变成黄金。他的心力不可思议。加..
正信的佛教。(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中国人用纸钱焚烧的习俗,是自汉朝以后开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
编者按: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许多亚洲国家,也和我国庆祝同样的中秋节。虽然节日称谓各异,习俗各种各样,但是中秋节跟春节、端午节一样,是亚洲许多国家传统..
静心聆听,佛教音乐《心经》愿佛保佑您全家平安!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
【问】每天应该上几次香?晚上回向时需要上香吗?【嘎玛仁波切答】我们的习惯是当房间里不够有香味的时候就上香。当然正常来讲,一大早起来先供佛,水水花香灯油果,全部供..
西游记:观音菩萨接下西行大任,金蝉子投胎转世,佛经东渡展开
居士问:释宗柱(佛脊)师父,那些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为什么不能示现法相庄严、神通自在的样子来度化我们?为什么还要和我们一样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请师父慈悲开示!南无..
《地藏经》又被称为《地藏菩萨本愿经》,经中记录了地藏王菩萨救母的孝行,大悲大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地藏菩萨誓愿不可思议。在所有经典之中,教理浅显易懂,又不需他人来..
把佛菩萨像戴在身上当护身符如法吗?把佛像当做护身符来佩戴,按佛法来说,也不能说不对,但是必须要如理如法才行。在藏地,很多人都是把佛像戴在身上当护身符的,很多高僧..
我们这一段是讲到法身的相貌有五种,第四是常住为相。那么法身的相貌,就是说它是常住的,也就是说它没有生灭变化。那是恒常存在,没有消失跟断灭的情况,叫作常住。这当中..
佛教故事:行善放生,感得菩萨加持,却又背道而驰,终遭恶报!
偈的读音是「jì」,偈的梵语是(gāthā),翻译为颂,这是古印度的一种文学体裁。偈是佛经中常用的形式,通常用作歌颂或赞美佛德。标准是四句为一偈,类似于中国的诗歌,..
观世音菩萨灵感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皆应,无愿不从,其寻声救苦之迹,备见于本迹感应颂。兹录其近世一事,以为无恃怙者,作一覆庇云。袁恭宏,江西人,..
〖经文〗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返回目录上页
〖经文〗尔时,十方一切诸来,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如来,及大菩萨、天龙八部,闻释迦牟尼佛,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大威神力,不可思议,叹未曾有。是时,忉利天雨无量香华、天衣珠..
〖经文〗“复次,虚空藏菩萨,若现在未来,天龙鬼神,闻地藏名,礼地藏形,或闻地藏本愿事行,赞叹瞻礼;得七种利益。一者速超圣地;二者恶业消灭;三者诸佛护临;四者菩提..
〖经文〗“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
〖经文〗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
〖经文〗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名虚空藏,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闻于如来赞叹地藏菩萨威神势力,不可思议。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龙,闻此经典..
〖经文〗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
〖经文〗“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
〖经文〗“地藏,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地藏,吾今殷勤以天..
〖经文〗尔时,世尊举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议!汝之慈悲,不可思议!汝之智慧,不可思议!汝之辩才,不可思议!正使十..
〖经文〗地藏菩萨赞地藏菩萨妙难伦化现金容处处分三涂六道闻妙法四生十类蒙慈恩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累劫亲姻蒙接引九莲台畔礼慈尊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南无地藏王..
〖经文〗“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恶禽兽及恶人,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应是诸恶皆消灭。观音至心听吾说,地藏无..
〖经文〗“是人既发大悲心,当瞻礼大士像,一切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