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陀住世的时代,拘深国有一个人世罕见的佳人,因姿色优秀爸爸将她取名为无比。其时,周边国王和豪富士绅都表达想迎娶的希望,爸爸答复说:假如有男子的容貌能配得上我女..

我们内心的一种造作的功能,佛陀说就像一个暴流,就是一个从高山上,流下一种快速的水流。这个水流的性质有两个:第一个波浪相续;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它中间是没有中断的..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殊不能知」,在整个生灭、去来的假相当中,它根本的本源,..

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

《竭诚方获实益论》中的再一则,讲到受持《法华经》。我们来看:唐僧昙韵,定州人。行年七十,隋末丧乱,隐于离石北千山。常诵法华经。欲写其经,无人同志。如此积年。忽有..

德森。自号苦恼比丘,江西兴国县人。年幼时读儒家的书籍,文名流传于乡城之间。年三十一岁,感悟人命无常,偶然之间听到佛法,心中顿时生起出离世间之心,毅然前往江西雩都..

《华严经净行品》有一百四十一个颂,读来朗朗上口,若随文思忖,便感到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时都能修行,一切事都是修行。这样的广大智慧让人惊喜莫名。如果你参加了一场演..

我们一般人刚开始学佛,你不是说马上改变。学佛以后,你开始回光返照,这时候是「真妄交攻」,可能会遇到楞严经讲的「五十阴魔」,我们攀缘的路还是会走,但是真如的路还是..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八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

佛陀时代,有一独生子从小备受父母的心爱。父母竭尽心力培育他,并且让他随从严师诤友学习,专心希望他将来能有一番成果。但是独生子情绪高傲,没有恒心意志,不肯用心学习..

舍卫国有一个近二百岁的贫穷老翁,风闻佛陀能够知道现在、以前、将来的各种事,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想俯视佛陀,便扶着拄杖渐渐从悠远的本地来求见佛陀。当他走到精..

我们从我们内心的相状,看到过去的因,也看到你现在面对的缘,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报。这样子的一个整体过程,如是本末究竟,这个本就是你最初的相,这个末就是最后的果报..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渡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

酒在五戒中有,八戒中有,乃至比丘菩萨戒,无一不戒酒。但是酒的本身,并非罪恶,故饮酒皆属遮戒;由于酒能使人犯戒,所以凡为佛子,均应戒酒。据治安机关的统计,犯罪的媒..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临终三大要》首先,谈死亡,世间人无一幸免这个问题。站在众生的立场..

辨体一实相印(十如是)下面看辨体,辨释这部经典的体性。一般表述,是以实相为体。(中略)这次就具体地针对这部经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实相。实相印,印就是符印。这个印下去..

戒法跟善法的差别。这是论它的性质,要是讨论它所成就的,它的作用的差别。如《阿含经》当中讲到:受三皈依,守持五戒,以一个平常的居士,他发心受三皈依、守持五戒,他将..

在生命当中我们自己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别人也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我们会一直认为说,我是比较重要的,别人是比较不重要的,自重他轻,这个观念是不对的,怎么说呢?因为..

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人生没有开始,就是无生。为什么生呢?那是因缘生,灭也是因缘灭。从一念心性的角度,生与灭跟我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自己是弄假成真了,我们一昧地..

虚云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说非常勤奋、非常节俭、非常慈悲,有甚深禅定功夫,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和巨大的功德。在虚云老和尚住世的一百多年当中,随便举一点点事情来讲,就有很..

老病宜念佛。《西方确指》衰老了,生病了,最应该念佛。但是往往处在老病的时候,不能回光返照认知这个事情。由于我们有多生多劫的身见,老病的时候还是在身体上计较摆在第..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包含了几层意义:一、天台宗的思想依据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依据,从而开展出基本的架构,即会三乘归一乘、开权显实..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

我们要止息一切的恶法,因为我们过去生当中,有很多的烦恼习气,不好的习气也是有,善的习气也是有。我们面对不好的习气惭愧悔过。菩萨要有一种增上惭愧的心,你要思惟业果..

【疏文】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无念之念,谓之真念;又念体本空,念实无念,名真念也。生无生者,达生体不可得,则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