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业和业障的区别

忏悔业障福慧圆满《西游记》里观音菩萨对小白龙曾这样说“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每个人的存在都一定有着需要偿还的恩恩怨怨,前世的因来..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犯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南华寺主持虚云法师的弟子广济,想还俗从军保家卫国,临行前特来向虚云师父道别。广济:师父,五年来我出家侍佛,深沐佛恩。如..

无爱心和情执轻,这个是两码事。没有爱心是对人冷漠、自私自利导致的,他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这就是没有爱心。没有情执,这个人他会很有爱心,他这个爱心不是由情执里..

消除业障其实“消业”的意思,是从此以后自己不再造新业,“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虽说是结束旧业,不再造新业,但并非指过去所造的业就消失了,从此以后不用再接受果..

菩萨、阿罗汉、凡夫三者所见境皆不相同选自《法宝论》,明贤法师著八地菩萨是完整地走过三解脱门和八解脱门两种解脱门的修行者。修行这件事,八地菩萨以后的境遇不是凡夫所..

要学佛,要遇到善知识,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你遇不到。真修行人何其多,假修行人也有。你福德不够,就碰不到真修行人。佛法说的,善知识难遇,遇到了,能生起信心来,更难。..

具足福德因缘,方能得遇善知识要学佛,要遇到善知识,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你遇不到。真修行人何其多,假修行人也有。你福德不够,就碰不到真修行人。佛法说的,善知识难遇,..

业障难消念佛是可以消业障,但是我们念佛不一定能在今生消完我们的业障。《普贤行愿品》在《忏悔业障》这一章中提到,无量劫以来,我们由贪嗔痴鼓动身口意所造作的恶业是无..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

世间上很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例如生是从哪里来的,死后又去到哪里,在世上几十年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等等问题。所以说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叫做欲界,人只有一口气存在,所面对..

我们现在知道了,因为前世做错了事情,所以现在还在人间痛苦,就是这个业之因果,还没有从过患里面出来。我们现在要发心,从现在开始,必须要从这个痛苦里面出来,这就是出..

问:弟子不精进,业障很重。梦参老和尚答:你自己不精进,想求入佛门,进不去的。我能给你精进吗?我让你一天跟我们这些和尚一样的,早晨两三点钟起来。你们看和尚好像没事..

其实我们不能怪业力给我们痛苦,业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它把你的业力现出一个相状,可能快乐的相状,也可能痛苦的相状,但是它可没强迫你去接触它,是你自己要去攀缘这个业..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

问:宗教与迷信有什么区别?答: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如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宗教与迷信划等号,把宗教活动误认为是迷信活动,从反对迷信活动的立场出发,禁止、抵制或打击宗..

问:学习佛法可以消除业障吗?达真堪布:当然可以。佛法里主要讲的就是两种智慧:无我的智慧和空性的智慧。这两种智慧是对治我执和法执的,也是对治烦恼和习气的。你要运用..

积功累德第八。积功累德第八,看字面就知道讲的就是积功累德。如果我们不积功累德,大愿就是空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梦想能实现,心想事成;而有些人的梦想最后都成..

为人处世之道,乃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和助上缘。佛菩萨们给我们留下很多关于为人处世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

问:觉性和觉知有什么区别?答:觉性是本具的,觉知是回归自心。自己明白这叫觉知,本来那个叫觉性。这样分开讲也可以,但实际就是一个。..

佛弟子问:书本上说众生都本具如来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佛慢”与“我慢”的区别呢?答:首先每个人的烦恼中都有“我慢”,我慢是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中最隐蔽﹑最难察..

我曾遇到一位想成佛却怕念佛的人,他告诉我说:我怕念佛就会往生。很显然,他把往生当成了死亡。那么,死亡与往生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常说人生等于生老病死,这话只说对..

菩萨在世间,以各种方式显现在众生面前,如果你福报足够的话就能见到他们。所谓的见到,并非是只见到一个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开悟的震撼。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

网友:顶礼师父,弟子近日读了梁武帝和达摩祖师“毫无功德”的公案。请问师父,功德和福德有何区别?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既修功德又修福德?感恩师父。学诚法师:功德是人内心..

今天听到了一句话,一定要相信别人,相信义工,相信每个人。我听了其实感触挺深的。相信别人真的是一种美德。观音寺经常遇到一些偷水果,很多来烧香的,看到水果被偷,就比..

网友:真正入佛教当僧侣,与仅追求精神境界提升的普通人有何区别?例如我不想执着于僧侣这种形式,但我想利用佛法中的智慧。佛教历史这么多年,有非僧侣修成一定境界的吗?..

这次去峨眉山,朝拜金顶普贤菩萨。每个人去看普贤菩萨,或者去拍照,拍出来的照片却不一样。有个人看到普贤菩萨在哭泣,有人看到普贤菩萨愤怒,有的人看到普贤菩萨在欢喜的..

很多初发心学佛的菩萨们一直不明白什么是许愿,什么是发愿,把两者混淆的也大有人在。佛法虽然说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但是学佛般若为先,我们要明明白白的知道这里面的区别..

核心提示:广化律师(1924~1996年)字振教,号惭僧,江西省南康县人。广老一生致力于僧伽教育,培育僧材遍于台湾。生平著重于戒学之弘传,著有《戒学浅谈》、《沙弥律仪讲..

安住真如这一点最重要了!修行人先求安住,才有资格谈调伏的问题:真妄不二【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观相元..

恒顺众生是一种菩萨行为,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不过,若是自己没有能力去影响他人,还是要尽量远离,先保持距离,否则容易被带坏了。有些人本来是很清净、很精进的,..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