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化众生的经文

问: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凡夫,想要获得修行境界利益众生,有什么窍诀?答:境界不是无缘无故就产生的,必须要下一定功夫。不管你有智慧、没智慧,只要肯下功夫的话,有一分..

本来就要两个兼得,动机改变就好了,我们虽然去上班赚钱,但是你在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本身是不会去伤害到众生的,这是基本的戒律,第二,这个工作,在做的当下,还能够想..

心生,种种法生。妄想、执著越重,痛苦麻烦就越多;正念、智慧越多,快乐自在就越多。愿即本心,内心所想就是发愿。我们心里的拧巴,正是我执的表现。我们内心的我执,如果..

又云:譬如婴儿离母,或堕坑井,或渴乳死。又如弱羽,只可依树缠枝,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应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临终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忍,..

在汉传佛教经典中,《华严经》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与《般若经》《宝积经》《大集经》《涅槃经》等,合称为五大部。《华严经》是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道场始成正觉时,为文殊..

【南方世界涌香云】为什么不说北方?不说西方而要说南方?南方代表着智慧,是智慧的根源,所以从南方涌出不可思议的妙用,这里的“香云”代表着诸法妙用的意思。【香雨花云..

【经典原文】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法华..

四摄法是大乘菩萨的法,以四种行门来摄受众生,教化众生。第一是布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菩萨的四摄法,侧重在利他方面。菩萨度众生首先要结缘分,结善缘。一切..

《佛子行》是藏传修心法门中殊胜的窍诀、大乘法门的精要。内容为一大乘佛子所应具有的行为,藏传佛教悉数宗派大师一同赞誉佛子行,称其包括了悉数甚深与广阔的要意。本人在..

编者按:佛教以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能够成佛。《华严经》云:悉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愿望顽固不能证得。但是人世众生为何烦恼如此很多?为何不断轮回六道?如何..

问:弟子目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想尽自己所能为佛教奉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众生离苦得乐。但作为在家居士,如何定位自己的身分来传法和护持三宝?如何做,才能够在这个断灭..

卯一、不灭有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憶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所启建的这样的一个大愿,施设净土的方法,也就是让我们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成大乘的佛果的。包括阿弥陀佛他这个发愿、这个过程,都是符合大乘菩萨..

【原文】《十轮经》云:若有钝根众生,为欲发起善根因缘。懈怠少智,忘失正念,贪着住处、衣服、饮食四事供养,远离一切诸善知识。如此众生,教令劝化,料理僧事,及以佛、..

【原文】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此处建立、彼处扫荡,此处扫荡、彼处建立,随时逐机,无定法故。假使只看楞严,见势至不入圆通,而不广览称赞净土诸..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看弥陀是怎么发的愿。设我得佛,就是假设我得佛以后。当然阿弥陀佛发愿那个当下,..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

以前,我常常是受一点委屈,就受不了,认为比窦娥都冤枉了。还有的时候,得理不饶人。马老师说,这根本不叫修行人。我不服气,:“修行是做好事,不做坏事,修理个人累劫的..

佛陀建立僧团的目的,也就是续佛慧命,领众修行,传承佛法,令正法久住。所以,僧团应该要自觉地承担这份应尽的本分。面对众生精神上的需求,我们站在僧团的慈悲利益众生的..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有四种良马。第一种良马,驾驭它来拉乘时,它只要看到鞭影,便能善观形势,该快或慢、是左或右,随顺驾御者的心。比丘..

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烦恼。我们好多道友给我写信说烦恼,我也不能跟他直接谈话烦恼在哪呢,你拿出来给人看一看?你拿不..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有两个:(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假如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若为他说法,他根本得不到利益,这时佛陀默然,等待未来的因缘。(二)机缘既熟,应病与药:..

有人问:既然般若系经典讲诸法的空性,毕竟空、无所有,十八空、什么都空,那为什么还要去度众生?还有必要去发愿度众生吗?诸法的空性是真理,性空即是如来,但就是由于苦..

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

戒忍法师——戒忍大和尚(1959年-)戒忍禅师师承河北正定县临济寺方丈有明禅师,得法临济宗四十六代,为虚云老和尚再传法嗣浙。浙江金华人氏,大师自幼厌荤茹素,乐善好施..

编者按:你是否质疑过佛陀普度众生的宏愿?你是否想过佛陀什么时候才来度我呀?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其实并不是佛陀忘记了你,反倒是你没有下定决心跟随佛陀..

过去有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外出化缘,走到一条河边,看到一个年轻女子想过河,却试试探探不敢过。老和尚就主动上前,在小和尚的目瞪口呆中背着女子过了河,一到对岸放下女..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