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人讲一生最好是观拜一尊佛像,不要多了,多了怕临终心乱,是不是这样呢? 大安法师答:这个问题原则上来说,一生观想、礼拜一尊佛像还是可以的,多了确实是心会散乱..
第619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有益的真理,即“自护”与“他护”之间的关系。佛陀首先给大家叙述了一个过去世的一则故事:有一位“缘幢伎师”(竹竿特技表演者),大约是用一..
佛陀在623经(世间经)中,再次重申了持住于四念处的极端重要性。在这部小经中,佛陀作了一个形象的譬喻:“若世间美色,世间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观看者不?”“若世间美色..
621经是阿难向佛陀请教:对于年少比丘应给予何种教诫?佛陀的回答是:要教诫他们努力修习并安住于四念处。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诸年少比丘当云何教授?云何为其说法?”..
第605经,佛陀对比丘说:“有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在606经中,佛陀说“于此四念处修习满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应当学!”强调了比..
第617经:在本经中,佛陀以生动形象的譬喻,来阐述比丘应守住四念处而远离五欲的境界。而在本经中,佛陀以小鸟与苍鹰之间展开一场斗智斗勇,最终小鸟依靠自己的智慧而战胜..
638经:本经记述了舍利弗尊者因病涅槃后,阿难异常地感伤与悲叹。佛陀教导他不要悲伤,而要努力修习于四念处。根据本经的记载,舍利弗尊者的涅槃地是在“摩竭提那罗聚落”..
在第613经中,佛陀把四念处纳入“善聚”,并叙述何为不善聚。三不善聚就是贪、恚、痴三不善根,而善聚就是四念处。为什么?“纯善满具者,谓四念处,是名善说”。除了贪恚、..
第616经(厨士经):本经主要讲作为比丘,自然要努力回顾自己、反思反省自己,“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这里的“取自心相”,便是一种自我反省的观照方法,即要把握住自己修..
第624经阐述有关修习四念处的一些次第问题。郁低迦尊者来到佛陀座下求法:“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杂阿含经》的第二十四卷的主线便是围绕着“四念处”法门而反复重申四念处的极端重要性。而佛陀不止在《阿杂含》里谈四念处,在《中阿含经》的《..
597经(妙色经):本经叙述佛告天子,持戒定慧可得妙色,成就乘出之道,受到诸天所供养。首先是一位天子问佛:云何诸众生,受身得妙色?云何修方便,而得乘出道?众生住何法..
上海玉佛禅寺的仁镇法师带您了解阿弥陀佛的造像。
看黄杨木雕佛像听马未都说佛教精神遇事后的态度
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龙王及阎摩罗王。后又将“天龙八部”之紧那..
问:经书损旧、佛像磕碰,怎么处理才恭敬如法呢?上海玉佛禅寺:此事古德曾有主张:一、可重装之;二、如不能重装矣,宜埋之净地,然必择无人倾倒污秽处埋为佳。如是木像朽..
在佛教没有一定要这样,佛教我们拜佛像是因为他的德,就算没有佛像,我们念着佛陀的德我们都可以礼拜,这个形象是为了提醒我们,但是佛像开光当然更好,正式的佛像能够开光..
问:损坏的经书、佛像,请问应该如何处理?答:古大德告诉我们,从前科技不发达,经书、佛像相当不容易取得。宋朝以前的经书都是手写的卷子,佛像也是塑造的,彩画的当然也..
往届活动短期出家转身心亲证佛道真理弘——青灯古佛,晨钟暮鼓,短期修行,回归自性佛陀教育,稀有难得,转凡成圣,安稳身心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很多人感觉身..
一信徒问师:师父您好,请教个问题,都说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为什么还要给佛像磕头呢,这样不是很矛盾吗?师答:您说的很对,佛教是反对一切的偶像崇拜。但反对就要有资本,..
本焕长老舍利(摄影图张焱)看似漫长的等待,却是永恒的未来;你的出现是我们,幸福开始的骄傲。在经历了24载让人魂牵梦绕的分离之后,一代佛门泰斗、深圳弘法寺开山长老本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