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我们一个人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佛菩萨是不能帮你改变的,这个诸位要知道。你一天到晚什么事都..
诸佛菩萨他对众生说法的时候,他是平等的。但是由于我们众生的因不平等,所以缘也就不平等了。在我们修行当中你所感的,能感的是咱们这个信心,信三宝,求三宝加被,咱们能..
(一)当科学家遇到佛教“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这反映..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陀在三转四谛法门以后就问五比丘说:汝等解否?在最初解的时候、示相转的时候,佛陀讲出四谛的相状..
佛教开光,除佛、菩萨、金刚等本尊像外,其它的物品不叫开光,只作加持。大悲寺妙祥法师说:“佛教并不存在开光一事。现在很多寺院将开光变成一种敛财的方式,这些都是违背..
所谓六道,是指: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六道之中,也有善恶等级之别:天、人、修罗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较优良故;畜..
修行和做研究不一样,研究要讲究理论严谨,要讲究证据,修行是一种生命体验,那他要去哪里给你找证据呢。所以禅宗才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去体验,比如说《地藏经》..
具体而言,感应的性质有四种:一、显感显应。二、显感冥应。三、冥感冥应。四、冥感显应。一般民俗的静坐也会产生感应的现象,各人的因缘不同,心境有异,所感的现象亦有别..
讲述人:重庆释隆圆尼师惭愧弟子:谭照凡整理编辑2014年9月18日最近看到很多师兄写的因果故事。末学也把前几天听到的一则真实的因果故事写出来,以励世人敬畏因果,念佛修..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上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上香祈福的..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先把目标订正,然后再计划怎样下手,学些什么,怎么来修行,庶几能证得个预期的结果。古德说:“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是学佛初步..
一、用人之道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性德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真正发心去做,这一条跟我们讲决定得感应道交。哪些感应道交?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护法的神灵,乃至於六道里面的善..
问(13):佛教千百年来的弘扬,始终遵循着契理契机的原则。如今,整个社会都已进入现代化的进程,现代的生活方式已代替了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汉传佛教地区,已基本采用现..
学佛也好,生活也好,信仰是关键。因为有了信仰,我们的人生才有方向。没有信仰,就没有方向。很多人都认为信仰是迷信,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明白,什么叫做迷信。什么是迷..
我们拜佛的时候,必须要恭恭敬敬,不可以东看看、西看看、前望望、后望望,不可以这样。你这样,那就是没有诚心,没有专一。你拜佛就一心拜佛,持咒就一心持咒。好像我们在..
核心提示: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22岁时在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剃度出家,作为晋美彭措法王的侍者、翻译常随左右。经过二十余年的佛法修习,最终获..
中国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后是什么?继承人。东西有人承传,这是大事;没有人承传,到自己这一代就完了、结束了,这不孝,在教育里面讲,这对不起老师。我自己..
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也就是说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从一柱门方向突然传来叫师父的声音。被陌生人喊声吓到的青年,以戒备的眼神望去,看见两名男子向庵这边挥着手。青年吓坏了,停住手看着老僧。「楞着干什么,还不继续刻?」..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经》的威力遣除了一切违缘。当年他带一些眷属西去取经,以种种原因只剩下他一个人。有次他路经一个寺院,看见一个老和尚病得很严重,玄奘生起极..
至诚心就是真实心,不虚假的心。这就要告诉我们修习净土法门的人,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信解和你的行持必须从你的真实心里面透显出来。不能作伪,不能装假,不能外面表现成很贤..
如果你不修行,你拜拜佛没有问题,可你真的想修行时,也听大德的开示,但就会出现问题,比如感应的问题。现在许多人在谈感应,许多书也记载感应,观音,地藏的比较多。求子..
中阴身通常每七日一昏死又复清醒,极感不安,但因未修过正法故,觉得彷惺恐怖。如果在这时候,亲人因办他的丧事而杀生,例如杀鸡杀鸭以宴亲朋,他便会感应更凶恶的境像,加..
●佛前一朵花题记:孩子明年参加高考,现在是高二。每天傍晚回家,吃好饭,稍微休息一会,就去自己的书房做作业到十点多,第二天清晨六点就得起床去上学……尽管做家长的我..
佛教的经典禅理和经典的故事古代的文人关于日子的了解往往要比常人更为深入,毕竟他们愈加感性,关于人的解读自然也就愈加深入,所以他们也会把这样的一种解读全部融入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