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出自哪里

我们不伤害众生,自己就不容易被众生伤害。你不想受苦,就要了解苦的源头是不善业,必须把不善之业全部断掉,如果你希望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学会无私付出。比如当父母的,..

问:为什么说贪嗔等烦恼是世间苦痛的根源?这难道不是人性的一部分吗?索达吉堪布:烦恼是轮回中一切痛苦的制造者,它是世间众生最大敌人。三界轮回众生,每一个都在受着这..

【编者按】寂静法师开示:我们是怎么生烦恼的?佛法讲得很透彻:烦恼源于六种,称为六种根本烦恼,从六种根本烦恼生出随烦恼,就是跟随而来的烦恼,然后再由这些烦恼不断扩..

世间一切苦空无常,尘垢纷扰,众苦充满。佛在《心地观经》里说:“一一欲乐各能引起八万四千微细烦恼,迷惑愚夫令堕地狱、饿鬼、畜生及余难处,受大苦恼。”这就是世间越追..

问:“烦恼即菩提”,学密宗是否无需断除烦恼,只需认识其本性就可以了?索达吉堪布:从究竟而言:“烦恼即菩提”、“烦恼无自性”等,在显宗里也有如是对烦恼的定义,但若..

问:净土法门的修行强调断恶修善,而有些法门强调可以通过饮苦食毒的方法,于烦恼中证入自性。这种说法是否有其合理性,请慈悲开示。大安法师答:要了解,我们虽然具有如如..

修行就像与烦恼战斗,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战斗力”,才能战胜敌人。如何提高战斗力呢?唯有靠不断的实践,反复的用功,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对境缘法,历事练心”。就比如..

菩提心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谁只要具备了菩提心,一切都圆满具足;如果缺少了菩提心,所有的修法都将失去真实义。我们忏悔一切的罪业,累积一切的资粮,持无数心咒,..

菩萨,乃成佛之因。我们想要成佛,必须从菩萨做起。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受了菩萨戒,就已获得菩萨身份,至少也是走在菩提路上的行者了。但扪心自问:我们可曾发起菩提心?..

经常有人问修行时应如何循序渐进?应该经过哪几个步骤?要点分别是什么?修行有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个顺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第一步要生起出离心,即厌倦..

原标题:菩提心月古法传承龙华古寺净素月饼迎秋上市上海龙华古寺净素月饼过了立秋,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今年尤是如此,但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月饼市场却开始升温,一场一年一..

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

当我们不好的念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烦恼了。贪欲烦恼时,你压制这个贪欲的念,到现在又碰上不顺心的人,又来压制嗔恚的念。但压制是压制不住的,或者只能像石头压草一样暂..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如果把一个面包圈放在你面前,你会先看到面包还是先看到里面的圈呢?乐观的人注意的是整个面包,而..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内心要面对很多的境缘,你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而这三个功德都必须在所缘境中完成。问题是,你今天要断恶、修善、度众生之前,对于所缘境一定..

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习气,把我们与烦恼相应的种种习气毛病一点一点磨掉,让我们的心越来越能够趣向善法。广义的修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佛法。现实生活中的境..

烦恼,是轮回因果链上的第三个环节,主要指贪嗔痴慢疑。之前我们已经讲过,断除烦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治,一种是根除。对于我们凡夫而言,目前能做到的只是“对治”,..

首应观修,自己与他人的同质性。在趋乐和避苦方面,一切众生并无二致,所以应像护念自己一样地护念众生。1、自他交换法在藏传佛教中,菩提心的修持有两个传承:一个是按《..

虽然我们学佛后接受了皈依戒,也闻思了佛法所讲的四法印,但仍不算是修习了大乘佛法。只有发心并且具足菩萨戒,才算步入了大乘佛法。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发心的本质、对境、..

假菩提树八角枫真菩提树糯米椴昨天,记者从南京栖霞山景区获悉,珍稀的糯米椴开花了,串串小花挂在枝头,随风摇曳。糯米椴又常常被人们称为“菩提树”,是栖霞山的一个特色..

居士问:我们在发四无量心的时候,里面包括慈、悲、喜、舍这四个,那这四个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观修呢?如果想让自己的菩提心慢慢生起来,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太桥堪布答:..

修瞋心为什么能够摧毁善业?如何不让善业功德被摧毁?如果是以慈悲心来修习佛法,所修的善行将不会被瞋恨心所摧毁。重要的是我们在修持的时候,要包括皈依、发心,也就是要..

有不少人虽然对佛法感兴趣,但因为担心自己的烦恼重、业障深而不敢亲近佛法、皈依三宝。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皈依和学习佛法。因为皈依的开始,就是消除业障的开始,也是净..

心为修持之主《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菩萨恒以菩提心为利生前导,于生死苦海普度众生..

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瞋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三法有一,牵入恶道,忘失信心。这是蕅益大师..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因妄相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时的感叹。历代祖师大德对此皆有..

“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不管身在何处,不管与什么样的人接触、交往,都要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最高处;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的时候,实际上..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圣严法师108自在语》:“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以智慧时时修正偏差,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慧处理事,以慈..

一生的路过,千头万绪,悲欢离合,谁的的人生也避免不了困顿,无奈和困顿,它需要内心的简洁深沉和内敛,对生活的淡定,去化解生活的那些纷扰与浮躁,让心地回归清澈与清醒..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