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下一句

首应观修,自己与他人的同质性。在趋乐和避苦方面,一切众生并无二致,所以应像护念自己一样地护念众生。1、自他交换法在藏传佛教中,菩提心的修持有两个传承:一个是按《..

虽然我们学佛后接受了皈依戒,也闻思了佛法所讲的四法印,但仍不算是修习了大乘佛法。只有发心并且具足菩萨戒,才算步入了大乘佛法。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发心的本质、对境、..

假菩提树八角枫真菩提树糯米椴昨天,记者从南京栖霞山景区获悉,珍稀的糯米椴开花了,串串小花挂在枝头,随风摇曳。糯米椴又常常被人们称为“菩提树”,是栖霞山的一个特色..

居士问:我们在发四无量心的时候,里面包括慈、悲、喜、舍这四个,那这四个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观修呢?如果想让自己的菩提心慢慢生起来,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太桥堪布答:..

修瞋心为什么能够摧毁善业?如何不让善业功德被摧毁?如果是以慈悲心来修习佛法,所修的善行将不会被瞋恨心所摧毁。重要的是我们在修持的时候,要包括皈依、发心,也就是要..

有不少人虽然对佛法感兴趣,但因为担心自己的烦恼重、业障深而不敢亲近佛法、皈依三宝。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皈依和学习佛法。因为皈依的开始,就是消除业障的开始,也是净..

心为修持之主《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菩萨恒以菩提心为利生前导,于生死苦海普度众生..

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根源..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瞋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三法有一,牵入恶道,忘失信心。这是蕅益大师..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因妄相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时的感叹。历代祖师大德对此皆有..

“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不管身在何处,不管与什么样的人接触、交往,都要把自己放在最低处。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的时候,实际上你在最高处;你把自己放在最高处的时候,实际上..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圣严法师108自在语》:“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以智慧时时修正偏差,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面对许多的情况,只管用智慧处理事,以慈..

一生的路过,千头万绪,悲欢离合,谁的的人生也避免不了困顿,无奈和困顿,它需要内心的简洁深沉和内敛,对生活的淡定,去化解生活的那些纷扰与浮躁,让心地回归清澈与清醒..

《六祖坛经》有一句话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意思是说只要你心中没有是非之心,或是没有“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的念头,你的烦恼就没有了。因为烦恼..

我们如果是从今生开始,那很简单,处理今生的问题就好。而修行的困难就是,主要是你内心深处,留下一些乱七八糟过去的想法,这个很麻烦,有好的、有坏的。这要怎么办呢?我..

光阴就是这样快得很,我们现在明白应该使劲地抓住它,不要浪费它。但是是无可奈何,就像眼睁睁看见他溜走,我小时候在山里面,门前是条大河,不小心把一件东西丢到河里,眼..

自古以来佛家有一句成语说:“一子持斋千佛喜,九玄七祖能超生”这倒是事实。一句佛号能消灾解怨,凶煞之地化为清凉。诸位假若不相信我就举一事来证明。这事是发生在新竹文..

佛陀成就菩萨难及,世出世间无与伦比。“菩萨”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最大特色,大乘佛弟子对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并不亚于佛陀。但无论从证悟境界还是度化众生来看,菩萨与佛还是..

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因此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

世上最神奇的一句话!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想找到一句话,它能让高兴的人听了难过,难过的人听了高兴。但他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智者对他说了一..

生气,是因为你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你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你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你不够坚强;惆怅,是因为你不够阳光;嫉妒,是因为你不够优秀……凡此种种烦恼的..

万般烦恼皆因心动心一动,世间万物跟着生起,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心的动态千差万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心的静态是..

凡事不求十分,只求尽心;万事不讲圆满,只求尽力。有些事,努力一把才知道成绩,奋斗一下才知道自己的潜能。花淡故雅,水淡故真,人淡故纯。做人需淡,淡而久香。不争、不..

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都不够了解自己,很难配药,我们也不是医生,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净土法门的原因。可不可以就一句佛号念到底?阿弥陀佛!净界法师答..

《华严经》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百万障门开。这个本来好不容易修点戒、定,积累了一点东西——积累了一点福德、智慧,你一念瞋恨心起,马上就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

编者按:佛教讲身口意三业,可谓周到而又详实。世人往往只重身业,认为只有真正做出为非作歹之事,才有可能遭受恶报,至于说几句话、兴起几个念头,很难引起世人重视。其实..

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

菩提心的别相有十个。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念师长恩故;四念施主恩故;五念众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七尊重己灵故;八忏悔业障故;九求生净土故;十念正法得久住..

编者按: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

有一个中年人,年轻时追求的家庭事业都有了基础,但是却觉得生命空虚,感到彷徨而无奈,而且这种情况日渐严重,到后来不得不去看医生。医生听完了他的陈述,说:“我开几个..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