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菩提心,成办佛道,要依靠佛及众生。发菩提心的对境应是所有众生,如果没有众生来帮助我们成就这样的资粮,我们是无法成佛的。我们必须缘念众生成就我们的利益,而逐渐..
问:为什么修行过程中烦恼习气会更猛烈呢?在日常观修中,如果修得比较精进,有时候会发现烦恼习气会变得更猛烈。这是正常的现象吗?达真堪布答:没事,自己能够觉察到,这..
天冷了要加衣,饿了要吃饭,烦恼了就要学佛修行,这是身心的自然规律。所以该吃饭吃饭,该添衣添衣,该修行修行,人生其实很简单。修行就像与烦恼战斗,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
第一,「亲近善友」。在他人生观里面,是善友第一亲。父母生我的是肉身,身命,善友生我法身慧命,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要靠善友;他乐意亲近善知识,他不愿意离开善知识,这..
现代人面临的压力与烦恼越来越多,如何消除烦恼?解决困难?抛开压力?一切为心造。什么是烦恼?什么是痛苦?人生很多事情,都是我们无法决定与解决的。例如,决定自己什么..
古人说:“凡夫成佛真个易,去除妄想实为难。”只因你我无始以来贪爱炽然,流浪生死,八万四千尘劳,种种习气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诸佛菩萨常觉不迷。是故莲池说:“..
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心,发成佛度众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弘誓愿。通途的菩提心是上..
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时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是五代时后梁高僧。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大师,其真性最本然。传说,布袋和尚身世如谜。据说唐朝时,明..
我们应该这样想:其实,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
都说一年之际在于春,当回归的鸟儿捕捉到春天的身影,当含苞待放的花朵诉说万物复苏的喜讯...你播下菩提心的种子了吗?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物质高度发达,科技空前发展,..
常人往往视逆境为外来因缘,总不知究竟的缘由为何?往往只在事情表象与人我之间琢磨、计较是非,鲜少转个方向,省察自我。是非只为多开口,你不说话惹是非的几率会小,因为..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
所谓把佛号念好,折伏现行烦恼。不只是说你在风平浪静时把佛号操作好,佛号必须有一定的调伏力,虽然你没有断烦恼,但起码你能够调伏它,至少你要不随妄转。我们有烦恼,但..
世尊释迦牟尼佛如同华陀在世一般,具有高明医术,这样的一位良医,可以治疗我们「业」和「烦恼」的疾病,也给予我们很多对治业与烦恼的诀窍,如同医生对症下药一般。例如感..
在《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今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1、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法华经》2、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药师经》3、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我们要慢慢去体会佛法的功德、三宝的功德,对佛果有广大的胜解、希求,这样我们才能够远离魔业,远离违缘,得到顺缘。我们如果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追求的仅仅是利益自己..
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
问:为什么修行过程中烦恼习气会更猛烈呢?在日常观修中,如果修得比较精进,有时候会发现烦恼习气会变得更猛烈。这是正常的现象吗?达真堪布答:没事,自己能够觉察到,这..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
贪爱等烦恼虽然从表面观察,是以其所依境而生起,但是所依境并非有决定能生某种烦恼的能力。比如说某人,有些人对他会生贪心,乐于与他亲近交往;而有些人对他生嗔恚,经常..
现在正在讲菩提心的学处,即发了菩提心以后要怎么做。昨天讲到了愿菩提心中的自他交换。自他交换,就是世人常说的换位思考,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修。《入行论》中讲过:“..
有些人认为,往生净土需要发菩提心只是藏传佛教的说法,我们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了,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为数不少。其实,如果你认真看了《无量寿经》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要提..
什么是菩萨?在台湾、中国等华人地区的佛教,绝大部分都是以大乘法为主,所以在佛教徒之间,彼此以「菩萨」来互相称呼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菩萨呢?有的人会说..
佛经说这个世界叫“娑婆”,意为“堪忍”,就是忍受烦恼的意思。同时也指此世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多苦恼而不肯出离。因此“烦恼”是这个世界众生的共同感受,不会厚..
从通达空、无住入手,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
眼、耳、鼻、舌、身、意、名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为六识。合此六根、六尘、六识,叫做十八界。“根”是能生..
蕅益大师提出这个嗔恚,我慢跟懈怠,它的出处是从《菩萨戒》的六增上戒来的,菩萨有十条戒,都是伤害菩提心,杀盗淫妄四根本重戒我们不谈,我们谈六增上戒:第一个、沽酒戒..
我们产生烦恼的时候,怎么抉择烦恼即菩提呢?一般来讲,我们现在的身心五蕴是烦恼的自性,也是五蕴和合成的我,在生烦恼的时候,我们通过中观般若理论,观察烦恼产生当下就..
亡者若不生烦恼心,不会有任何障碍。但以一般常理而言,亡者会不会生烦恼心?会!如果这种恶缘干扰很厉害,亡者不生烦恼心,我不相信,大家都是凡夫嘛。所以一生烦恼心,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