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怎么解释

那菩提心怎么发得出来呢?不是凭空就能发出来的。菩提心是包含着无我的智慧呀,般若的智慧呀,包含着同体的大慈悲心啊,包括我们做慈善事业讲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

烦恼每天有,不捡天然无。怀善意,做善事,终身无愧。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靖。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心宽一分烟消云散,让人一步晴空万里。有缘..

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矣。喻如病体瘳时,便名健体。乱民定后,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

以幻化的法门对治幻化的烦恼既然依他起的自性是毕竟空,为什么「菩萨」内心依止「无颠倒」的菩提心,还来成「办」种种「利乐」的「事」情?来三界「受生」?也就是说,从因..

“我执”为根,生诸烦恼我们常说: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地盘、我的尊严、我的权位、我的利益、我的时间、我的健康、我的爸妈、我的老婆、我的所有……什么东西上面都要..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当体便是,..

佛弟子里,须菩提是获得无诤三昧最优秀的人,名列前茅。无诤三昧的存在是,常要关怀芸芸众生,不让他们心生烦恼。也会多予同情。许多菩萨也会发下宏大誓愿,想要渡尽天下苍..

有一次,如来在世间开演法会,大众心里面就想:如来是怎样因缘发起菩提心,然后最后成佛示现于人间呢?阿难心里面知道大家想的问题,于是他就整理衣裳,然后上前问佛。佛就..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话说两个来问道的僧人,都被赵州禅师叫到茶堂“吃茶去”,两个钟头过后,转身就要离去了,赵州禅师把甲叫过来:“你悟到了吗?”甲说:“今天诚心跟禅师请教,没想到禅师只..

南无观音菩萨,今天观音佛七正式起七了。这次观音七因缘很殊胜,今天来了将近四十人,人数不少啊。我们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来打观音佛七,打观音佛七的目的是什么,在座的每..

因为信佛,从佛的教化当中得到一些利益,得到一些好处。例如说我们人人都有烦恼,但是学了佛之后,烦恼渐渐就轻了。我们天天说烦恼很重,但是要比起社会上的人,烦恼轻多了..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是指一时的缺陷,譬喻我们起心动念中都有一些贪、瞋、痴、高慢的烦恼。修行人的身业、口业可能有一些过失,或讲错话,或身体行为不正当,这时自己会知道..

刚开始都是带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来听听课,也来打打佛七,打完佛七以后,回去继续打妄想,对啊,就刚开始就是这样带妄修真,带有妄想修真,但是没关系,佛法有的是方..

修行很重要的就是一个切字。《高峰禅要》里也常强调要生死心切,就是针对我们这种已经知道,可是却悠悠忽忽的心态。这些观念大家都有,可是要有那种切身的感受、要有那种念..

菩萨道在心中要产生三种力量──誓愿力、观照力跟行动力,其中这个誓愿力跟观照力,即菩提心跟空正见是菩萨的根本,六波罗蜜是枝末。你说一棵树,这一棵树树叶少一点,这棵..

有学说法句,如巧匠采花。——《法句经》Thestriveronthepathshallbringperfectiontothewell-taughtpathofwisdom,asanexpertgarlandmakerwouldafloraldesign.fromDhammapad..

戒忍法师——戒忍大和尚(1959年-)戒忍禅师师承河北正定县临济寺方丈有明禅师,得法临济宗四十六代,为虚云老和尚再传法嗣浙。浙江金华人氏,大师自幼厌荤茹素,乐善好施..

人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一些烦恼的事儿。有些烦恼来自外界,必须正视;而大多数困扰则源于内心,这就是所谓的“自寻烦恼”。有位比丘,每次坐禅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

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以一颗淡定的心去面对一切惹人烦恼的事儿,以一种低姿态与那些惹你烦恼的人擦身而过,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不要沉迷于那些繁杂的小事..

佛说的法,就像一个病人害病了,害病了得吃药,那这就是缘起。因为他有病,这个缘得吃药。佛说法是对着众生有这个病,佛说法就是药。因为众生执着,贪、瞋、痴烦恼很重,佛..

我们一念心性循业发现。清净本然,但是受业力的熏习啊,循业发现。就是你这个心念啊,你一开始依止的是染污意,那么你去造作的时候,你所有的业行就加强这个染污意,就像滚..

烦心事很多,不知如何排解?总是心事重重网友请大和尚给开示。崇慈大和尚说:师父已经出家三十年了,三十年来听到别人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师父你们出家之后是不是就没有..

一个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么去修?从哪里下手?这不得不加以讨论。菩萨的六度前五度是修福。净土法门的净业三福人天的、世间的福,小乘的戒福和大乘的行福,它也是谈修福。..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