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闻法师,1969年出生于甘肃通渭县。1989年在甘肃崆峒山礼妙林法师出家,赵朴初会长学生,佛学研究生学历。现为中国宗教学会会员,北京普照寺住持。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再看第二个概念。这个地方越讲越细了。前面先讲第一个概念,从一念心安立了真妄;这个地方,我们再发明真跟妄的差别。看第二段。这是《楞严经》把我们一念心性的体用作..

广东南山寺2009年10月念佛七法会开示录(4日上午)极乐和地狱都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第一是对个人有影响,第二是对家庭有影响。人的起心动念都会影响到个人和周围。所..

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答问》的历史意义韩焕忠(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215123)摘要:《佛教常识答问》是1949年以来佛教界推出的影响最大的一部..

净空法师:许多居士不敢在家做三时系念,怕家中不安该怎么办?

广东化州南山寺2010年正月念佛七法会(初九上午)心中快乐就是极乐人人非常可悲的地方是对生命没有信心和希望;人非常糊涂的地方是对生命没有良好的定位。心中快乐就是极乐世..

后记拙作《香光居寄语——一生解脱之路)出版后,笔者又收到一些师友的来信,希望我能将其他著作选辑出版,以作修学的参考。于是再选数十篇,名为《香光居文选——祥和洒脱..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了!一、跑跑居士跑跑居士,修行全在脚..

祥和洒脱之路居士篇金陵刻经处与近代居士佛教着名的社会活动家、近代佛教复兴的先驱——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已历130个春秋。回顾刻经处130年来对佛教乃至我国文化..

名胜篇《中华佛教名胜大全》辞条选刊云峰山位于临海城西南郊,距城2公里许。海拔500余米,顶峰距城7公里,自古为游赏胜地。山中峰谷藏幽,云雾缥缈,林木茂盛,空气清新。..

回顾篇《台州佛教》办刊七年之回顾1988年1月份台州地区佛教协会筹备组在国清寺成立。根据筹备组的任务,我们办公室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像宣传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协调各..

高贤篇建立三论宗之吉藏大师三论宗的由来三论宗是我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以《中论》、《百论》与《十二门论》三部论着为依据,故名;又因该宗由嘉祥吉藏(549—623)弘扬而..

祥和洒脱之路教史篇佛教在台州的传续佛教传入台州,约在东汉末年。兴平元年(194)建的仙居石头禅院不仅是台州,也是江南最早的寺院。据《嘉定赤城志》吴大帝赤乌年间(238—2..

祥和洒脱之路作者:林克智序序一云居一诚在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到来的今天,教内外众多有识之士,无不对中国佛教在新世纪中的发展加以认真思考。特别是看到今日有人..

祥和洒脱之路论述篇释迦世尊是伟大的教育家“教依人弘,法赖僧传”,僧人之所以成为三宝之一,是其能精严于戒律,精进修学和施法于人。佛教信徒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

生活中的佛教本书主要参考文献《大正藏》中《梵网经》、《楞严经》、《楞伽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大涅槃经》、《舍利弗问经》、《大迦叶经》、《大迦叶本经》、..

序跋篇临海龙山精舍序莲之为物,虽出于泥,体常清净。城南村居有出类拔萃者,金家汇朱青莲居士也。居士年卅四忽病脑疾,顿觉病苦乃娑婆之大患,即发舍俗修行之心。遂以其夫..

碑记篇天宁古刹迁址修复碑记巾子山位居临城东南,后枕北固,前濒灵江。双峰屹立,两塔差肩。寺观罗列,林幽木美。前人誉为“一郡游观之胜”,良有以也。斯山之胜,莫过于天..

生活中的佛教后记在《前言》中,我已谈及因为我信佛的关系,“故常有朋友和我谈起佛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们大都认为佛教创立在2500年前,当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现在还信..

生活中的佛教净土宗与终极关怀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希望长生不老,但死亡不会因人们的惧怕而消失,这是我们的常识。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减轻许多人患病时的痛苦,但绝不能..

生活中的佛教莲池大师与云栖寺提要莲池大师为净土宗八祖,本文先叙大师之生平,以明师之行状;继述师之净土思想特色,以志大师对净土宗之特殊贡献;续写大师初住云栖之因缘..

生活中的佛教单提向上举扬净土——中峰大师之禅净合一思想提要本文在介绍中峰国师行略后,着重于中峰对力救时弊、扫除禅病、融会诸宗、单提向上、举扬净土等方面的叙述,以..

生活中的佛教道济禅师与其独特的语录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似癫狂、嗜酒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师性狂放,行脚半天下。神异事迹颇多,广传于民间,人称济公。临终..

生活中的佛教立社念佛万古师我国人知有西方净土,当从大乘佛经开始传译为始。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道行般若经》,是为我国大乘佛经传译的开始,般若与净..

生活中的佛教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提要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