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以何为乐

有很多人说,我不要学佛,学佛很迷信的。他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听就是,他认为迷信是佛法,他不认为幸福是佛法。如果有一天他听说了,原来他追求的幸福就是佛法,他会马..

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说佛教是封建的、迷信的、消极的,其实佛教的本质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教是心地法门,佛经上讲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这是..

我们经常讲,把佛法当镜子照自己,才能照到真正的自己,才能照到自己的毛病、过患。为什么要闻思呢?有些人好像觉得没有必要。如果不闻思,不明白道理,怎么能知道或发现自..

现在在中国谈起佛教,常常会受到别样的眼光。反应常常会是那是迷信、太消极,太保守.把佛教作为智慧之学,最起码作为哲学思想来看的,真是少得可怜。智慧的佛教,教人获得..

佛教对般若的解析和其深刻的道理和佛法在释教中,咱们经常会听说一个词“般若”,在许多佛经的姓名前也有这个词,比方《心经》的全称便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

说佛法是迷信的,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了解,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很多人站在佛法门外,指责佛法这样那样,其实不是在指责佛法,只是在指责我们自己错误的见解而已。譬如..

佛法教学的善巧。‘善巧’:是指办法十分的好、十分的巧妙,假如咱们不知道,就很难学到佛法真实的大利。佛法修学能够分为四个阶段,便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信、..

人间有一类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也发心修行,可是他不了解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要究明自心。我们自心,真如自性具足全部积德行善。全部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在销归自..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的东南方,有一条大江,这条江水又深又广,在江河的岸边,住了五百户人家,他们从未听闻过道德的精神及佛法的真谛,人民个性刚强,难调难伏,横行无忌,..

佛陀不仅仅是有自觉的功德,他更是引导众生觉悟的伟大导师!他所具备的无量功德,还反映在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这十..

自度方能度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摄影:清广)网友:师父,我学佛也有几年了,父母不支持、不理解,说我年纪轻轻就迷信,简直无法沟通。现在我很怕回家,也不想回家,..

释迦佛是在第九减劫中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差不多已近三千年了,所以现在人,活到七十岁的已为上寿。再过一千多年至两千年人,人活五十一二岁即为上寿,那时《楞严经》..

持经利益随心论,以今人受持经典,了无敬畏而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敬畏中求,能竭诚致敬,纵究竟果德,尚能即得,况其下焉者哉。余皆随事而书,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根据所观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的修行:第一个叫作自力的法门。这个自力法门,它的所观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心的时候..

佛法大要,总为戒定慧三学;法海浩瀚,无出经、律、论三藏。通而为言,经、律、论各有诠释戒、定、慧三学;别而分之,经解定学,律释戒学,论诠慧学。戒、定、慧称为三无漏..

问:佛友之间讨论佛法的时候,说错了话是否就是谤佛谤法谤僧了呢?答:佛友之间讨论佛法,偶尔说错了话不是有心诽谤,你自己也不要去上纲上线了。这个讨论佛法肯定各有不同..

问:戒律中常见对歌舞的限制,如八关斋戒中,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等。但佛经中常见对伎乐音声舞蹈供养的描述,佛教石窟壁画中也常见乐舞形像,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请..

问: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修学佛法?传印长老答:不论何时何地何人,凡修学佛法,首先强调正确的信仰。然后基于正确信仰的力量,自然会落实到修学实践当中去,最终达到不枉此..

念佛法门是什么?大家要懂得,念佛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大家的观念要彻底地改变,我们很多人讲念佛都是讲修行,讲做功夫,在善导大..

我们既然成为佛陀的弟子,总是应该以亲近佛法学习佛法为最要紧的事。那么,怎么样才算真正的亲近佛法呢?在佛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佛言:“比丘不以饭食转相呼为亲道,唯以..

专心致志佛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即是说明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对于学修的教法要专注,才能深入了解教法含义,不至于浮光掠影式的闻思。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无论学业..

佛法是福慧双修的法,福慧两足方能成为究竟圆满的佛陀。有人说般若是诸佛之母,那我们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成佛了,为什么还需要福报呢?其实不然,智慧固然重要,但是福报依然..

身是最麻烦的一桩事情,佛法的修学从哪里开始?从破身见开始,也就是说,必须把身见放下,你才能入门。这是众生最困难的一桩事情,真放下了,就证须陀洹果,须陀洹是初果,..

积极乐观:人的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态,不同的观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做人做事无论什么时候都应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消极避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诚实守信:..

「七佛灭罪真言」,出自《大方等陀罗尼经》。经上是这样说的:「尔时文殊师利,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曰佛言:世尊若比丘,於世尊去世之后,若毁四重,若比丘尼毁犯..

智里面没有悲,不是真智;悲里头没有智,不是真慈悲。这个话,诸位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体验。你看很多人:这个人好慈悲!没智慧,慈悲还做了错事情。佛门的谚语说,「慈悲..

尽管我们多数作父母的,要象佛陀那样有意识、有成效地教育孩子,只能是梦中之想,我们仍可以效仿他的榜样。但是在我们把他的榜样付诸行动时,需要认识到这样一个关键点:佛..

六祖坛经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佛。”圣人与凡夫就是一念之转,一个觉,一个迷。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以佛疗心,心灵获得解脱,不为物牵,不为烦..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