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侨领、诸位嘉宾、诸位大德:大家好!时间过得很快,记得去年六月,我们也在伦敦这个地方举行祭祖大典,转眼之间,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在座的增加了很多新面孔..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
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
佛告诉我们,佛所说的这些话,佛灭度之后由弟子们把它记下来成为经典。怎么个记法?弟子当中阿难尊者记忆力最好,他听一遍几乎一生都不会忘记,有这个能力。这个世间不能说..
加持力是佛教的特有的名词,一般人认为是表示一种帮助你成功做事情的力量。总有人会问:什么叫加持?看也看不见,摸又摸不着。对佛法不能理解的部分,也是一样怀疑,很多人..
也许你不知道,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日语词汇追根溯源,来自于佛教用语!一起来看看吧:火車(かしゃ)火之车火车,即火旺盛燃烧着的车,恶鬼将把生前做过恶行的人用火车送到地..
一般人印象中,佛教的僧侣超脱于凡尘俗世之外,一心修行,对于现世本来没什么追求。但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寺庙里堆满了金玉。佛祖的雕像用黄金锻造、佛祖的袈裟镶满珠宝…..
“天龙八部”相信大家一听到这个词就会想起乔峰、段誉、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什么的,那是因为金庸的一部武侠巨著就叫《天龙八部》,但小编这里要说的却不是武侠小说,而要..
贪,贪什么东西呢?贪世间的种种种种都叫做贪,你贪好吃的,享受种种,那就属于贪。生活必需以外,过于奢侈的要求、追求,那都是属于贪这个范围。贪财、贪名、贪利等等,这..
唐语曰“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五日”一直被认为是很神圣的日子。佛法东来后,端午的神秘性逐渐渗透到佛教中,使一些佛教的大事也与端午有了联系。1、佛教高僧五月..
端午节发端于战国屈原这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其实不然,端午真正起源见于佛典。据《古尊宿语录》载,宋代的和尚也过端午节: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
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气候、国情及实际需要等种种关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适用,所以就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原有之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实..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拿着剑,这个宝剑在我们世间上是杀人的,菩萨还杀人呀?不会的!那拿宝剑干什么呢?这个宝剑是代表智慧的,智慧能够断..
佛学常识第三十六课入寺须知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
宇宙中,凡智慧生命都有语言,咒语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佛陀说法,通八万四千法门,不可能不说“咒”;佛教咒语的“咒”,不是诅咒的意思,而是“真言”,这个意思,大家..
佛学常识第三十三课宗派(一)佛教分为各种宗派,这是我国学者见到佛法如海,为着便利修习,各择一条路,去求专精,并非树立门户,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
佛学常识第三十二课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众生在生死苦海里,要度到涅槃乐岸上。有六种方法,按着去作,就可达到目的。(一)「布施」是用自己财物或某事,分布施给对方。..
佛学常识第三十一课十二因缘「因」说事的原素,「缘」说果的促成;这是穷究众生涉历三世,轮回六道的由来。(一)「无明」是本性从无始一念不觉,起的烦恼。(二)「行」是..
佛学常识第二十六课三十七道品(二)(乙)四正勤「正」指正当的事业,「勤」是不懈怠的去作。凡一切善的事业,皆是正当的;恶的事业,就不是正当的。善的事业,须要勤作;..
佛学常识第二十五课三十七道品(一)(此即前课四谛法之道谛)(甲)四念住「念」是观念,「住」是安住。这是用智能把妄心安住在某一处,不让他迷惑散乱,使对宇宙人生得一..
佛学常识第二十四课四谛(二)四谛有两重因果。「苦、集」二谛,是说的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说的出世间因果。苦、是得到的恶果;集、是造作的恶因;灭、是得到的乐..
佛学常识第二十三课四谛(一)「谛」是真实道理,丝毫没错的意思,有「苦、集、灭、道」四类,这须要分开说明。「苦」是心、身受到的痛苦;种类很多,略说分「已定」、「未..
佛学常识第二十一课五戒众生我见太重,一切动作,往往有害对方。现造恶因,将来定受苦果,合起来看,正是损人损己。「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损害对方的事,不许去作。..
佛学常识第十九课六神通「神」是神奇不测,「通」是通达无碍。有了这样的能力,那就得到自在了。一、「神足通」,是自身变化随意,远近飞行自在。二、「天眼通」,是远近昼..
佛学常识第十七课漏无漏法「漏」是向外泄漏的意思。这漏是说的烦恼,不过取一比喻。假如一个水瓶,若有孔洞,那水是要向外漏的。漏有四种解释:一、由眼、耳等六根不断攀缘..
佛学常识第十五课菩提无明盖住本性,是由觉入迷,名「起烦恼」,从此就入了生死苦海。本性要求解脱,是由迷转觉,名「发菩提」,仗此能达到涅槃乐岸。了知烦恼是性的贼,必..
佛学常识第十四课烦恼本性光明名「觉」,无明盖住名「迷」。无明愈盖愈厚,本性愈迷愈深,这样就失了自在,称作「烦恼」。其实无明与烦恼不是二事,无明是说因,烦恼是说果..
佛学常识第十三课本性真性是众生本有具足的万德万能,所以叫做「本性」。但是从无始以来,染了虚妄,盖住本体,具足的德能,就不能显现了。虚妄名曰「无明」,这是比喻。性..
佛学常识第十二课因果通三世因结成果,是有时间性的,分为「现果、来果、后果」。当生成熟的称「现果」;再生成熟的称「来果」;多生成熟的称「后果」。这是什么道理?一是..
佛学常识第十一课因缘果「万法因缘生」,这是说一切事的发生,先必有因,再遇见缘,他就发生结果。「因」是事的本原,「缘」是一种助力,「果」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