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戒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佛教戒律佛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是独特的,是入世的,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的。1.克己利他,提升个人的道德素..

佛教需要面对时代,既要保持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这是任何一种古文化都面临的问题。佛教的个别内容,如出家人的戒律、仪式,以及密法中仪轨、法义等,不能因为要迎合时代,..

心观净尊者,众生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妄染,故名自性清净心。佛教认为,众生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名自性清净心,也叫如来藏心、真心,实即众生所具..

第一种,通戒与别戒。在《四分律》中有记载,过去七佛共同通行的戒律偈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种偈子相通于僧俗的禁戒,这是小乘上讲。那么大..

那罗德尊者,即那罗达菩萨。《般若三昧经》所揭护持正法、拥护众生之八大菩萨(飚陀和、罗怜那竭、桥日兜、那罗达、须深、摩诃须萨和、因坻达、和伦调)之一。据《观虚空藏菩..

大家都知道佛教和道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多有摩擦,两者的教义也是并不相同的,但是对佛教道教都有相当理解的人会发现,在佛教和道教戒律上有一些是完全一样的,那么这是什..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十三掉举纷恬不寂静《集颂》:“1、心不寂静掉动粗,喧哗嬉戏身跃腾。望他欢笑染违犯,若忘念等犯非染。2、再再遣除乐欲兴,方便解息他嫌恨。灭他忧恼摄引..

提起佛教徒,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人不食荤腥;出家人则不能婚恋。对于佛教信仰者的这些饮食、行为的约束,在佛教里就称之为戒律。戒律对于佛教徒,就相当于纪律对于团队..

不饮酒这一条戒是属于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后会做出杀盗淫妄;由此..

师子尊尊者,即师子(?-259)为中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禅宗尊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四祖。尊者少依婆罗僧出家习定,后遇鹤勒那,见尊者子有慧根,便付与正眼藏,令其化行..

法上尊尊者,即法上菩萨。法上,法上部之简称,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十八部为小乘佛教所分之流派,法上尊当为佛教小乘十八部之一法上部之主,法上部是专为求阿罗汉果众生..

精进,谓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亦即依佛教教义,于修善断恶,去染污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精进辨尊者,为闻一切度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佛说法之两比丘之一。据《..

乐说果尊者,即大乐说菩萨。据《经律异相》卷六载,一日,佛陀将讲法,忽从地中涌出一座七宝塔,立地顶天,尊者请教为何因缘。佛祖说:往昔古世,东方有一佛国名宝净,其佛..

观无边尊者,即无边菩萨,为《佛名经》所列应当礼敬的十方诸大菩萨之一。观《摩诃止观》卷五曰:“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为观”。即达观真理;无边,即世界无边,众生无..

师子翻尊者,又作师子无畏观音、马头观音。为教化六道之六种观世音菩萨(大悲、大慈、尊者子无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远)之一。八大明王之一,即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

破邪见尊者,即破邪见菩萨。《佛名经》称其为应当礼敬的菩萨。所为邪见,相对于正见而言,指邪之又邪的谬见。外道邪见认为,世上没有因果轮回,所以为恶不惧,为善不喜。尊..

无忧德尊者。为佛祖的分身佛。据《三十五佛名礼忏文》载,为常住十方一切世界三十五佛之第二十二佛。名无忧吉祥佛,即无忧德佛。佛祖说法时,会身放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行无边尊者,即无边行菩萨。无边行,即无尽行,菩萨十行之一,意即随众生之机类而现其身,三世平等通达十方,利他之行无尽也。《佛名经》中将他列为应当礼敬的十方诸大菩萨..

慧金刚尊者,即金刚慧菩萨。金刚慧,是通达实相之理而破除诸相之智。《维摩经·不二品》:“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维摩经注》卷八:“什曰:金刚置地下..

义成就尊者,即一切义成就菩萨,为佛陀之幼名,此指菩萨己得到佛陀般的智慧与神通。《佛名经》将其列为众生应当礼敬、忏悔的十方诸大菩萨之一。一切义成就,本指佛陀经三无..

善住义尊者,原为忉利天诸天之子。善住,本为安定,安住之意。如常念“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者,由于此陀罗尼具有大威神力之故,能成就殊胜功德;并使闻此陀罗尼之众..

信澄尊者,《俱舍论》卷四曰:“信者全心澄清。”《颂疏》卷四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全心净。”信为奉持佛法的基础。《华严经》卷六曰:“信为道..

行敬端尊者,又名敬端行,原为富贵明士。尊者不以官贵自居,舍弃世俗富贵,追求佛教真谛,时时处处约束自己,远离衣食欲乐之物。饮食不求甘美,只需果腹;穿着不追求衣容冠..

德普洽尊者,明士。据《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载,佛陀住于迦维罗卫国精舍时,一天早晨预知将有人前来请教佛法精要,遂命阿难邀请尊者等诸明士、除恶众、无著、履迹四类人众..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