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无我境界

我们看怎么去忍?佛教讲,力忍、生忍、缘忍、空忍、慈忍,忍辱的五重境界。当然随着你的福报跟智慧的增长,有不同的忍辱的方法。第一种,生忍。什么叫生忍?就是完全强忍下..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请僧尼为亡者诵经拜忏,谓之超度。诵经等使鬼魂脱离苦难。一般人却把超度两字,仅拿来当做超度亡灵之说,这种言说不很正确..

忏罪,我们每位道友,包括我也是这样的认识,因为佛的教导——“假使经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作百千劫,在你没有成道之前,业报是不亡的。成了道..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柯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历史渊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佛经,在以前佛经都是口头相传,由佛陀向弟子口头传承。佛陀圆寂后由弟子继续传承。后来慢慢开始篆刻..

佛法又称为‘内学’、‘内明’;内明即‘智’,以智慧消除烦恼就叫‘超度’,也即是出离苦海而到达解脱的层次。相反的,我们称世间的学问为‘外学’,因为世人都想在心外求..

“眷属”一词,除了表示家眷、亲属,在佛教中还有特殊的涵义。《法华玄义》卷六说到: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人;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计有五种:1.理性眷属:..

佛教中的“菩萨”两字具名菩提萨埵,又曰菩提索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

或许你将认为提这个问题很可笑。凡宗教都是有神论者,若说佛教无神,那全国各地的寺庙里,人们还要焚香点烛,顶礼膜拜干吗?不就是图个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就是神。其实,..

密宗(佛教宗派)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舶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

佛教,从诞生起,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山东这个孔孟之乡。从古代开始,儒佛两家在这里交融整合,对山东地域文化的发展、齐鲁大文化的形成都起了不可估..

汝既知念佛之益,当从此加勉,自可得其一心。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

问: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凡夫,想要获得修行境界利益众生,有什么窍诀?答:境界不是无缘无故就产生的,必须要下一定功夫。不管你有智慧、没智慧,只要肯下功夫的话,有一分..

《度恶人》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重要的是能够认识人的本性,当遇到恶人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

《捡树叶》师父带着小和尚出门,看到树叶掉了一地,师父默默捡起落叶⋯⋯

《黑点与白纸》一对年轻夫妇吵架,丈夫气急败坏,妻子伤心哭泣,两人去找师父开导。

我一直相信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

诸佛菩萨教化众生,对中下根性众生教因果。十善业道就是属于因果,佛在经中说能够断十恶、修十善,能得种种殊胜的果报。如果不肯修善,还造十恶业,就得种种的恶报、不善报..

问:共修时不跟随念咒的速度,以小声自己最快速度的念这样可以吗?答:好!大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如法,我今天给你讲什么叫不如法。什么叫不如法?世间人很多人都喜欢..

【经典原文】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法句经》【经文解释】此颂出自《出曜经》,时南海卒涌,惊涛浸灌,有三大鱼流入浅水,共同商议,遇到此危险,..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

【研究者简介】乌利齐·柯克(UlrichKirk),神经科学博士,贝勒医学院和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价值取向和决策中的自我调整神经生物学,近来更多的研..

有两个饥肠辘辘的人得到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于是甲要鱼,乙要鱼竿,然后分道扬镳。甲生火煮鱼,狼吞虎咽,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再后来就饿死在空鱼篓旁。乙忍饥挨饿,提着鱼..

有学生在马一浮先生主持的复性书院发问: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皆因无明烦恼不能证得,那么最初的一念无明从何而来?马先生说:无明从你这一问而来。在座诸生皆有醒悟。马..

居士:印祖说过: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请师父详细说一说。因为曾经有个法师讲,《大悲咒》一天应念四十九遍。我那时不知道后果,念四十九遍,还有念《楞严咒》等其他,..

【经典原文】若常信奉清净僧,则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华严经》【经文解释】“若常信奉清净僧“:清净僧,就是没有妄想的僧;没有欲心的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