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姻缘来得晚的人

导语:信佛不是说说而已,不是你说自己信佛就可以了,是要有戒律戒条的。伟大的佛陀传了无上殊胜的佛法给我们,我们也愿意追随佛陀去闻思修佛法,如此,我们才能从一个信佛..

修行和生活,工作并不矛盾,佛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然而人们陷入了繁忙的事务,到处奔走寻求,忘记、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心中寻找。佛就..

一天,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就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弟子们感到很疑惑,就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

秦汉时期,我们古人比较喜欢吃甜食。那个时候除了天然的蜂蜜,就只能从大米和小麦中提炼糖,糖和茶叶还有椅子一样,是贵族们的专属品。尊者制糖护众生早在三国时期,上海还..

山门按义当作三门,乃三解脱门也,一门而具三义。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由三解脱门,直入涅槃宝殿故。由空故无相,由无相故无愿也。了知一切诸法,当体..

编者按:2009年11月15日,宁波慈溪伏龙禅寺隆重举行了琉璃宝殿暨天王殿奠基庆典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佛教协会会长、重庆慈云寺方丈惟贤长老出席了盛会..

慈诚罗珠堪布著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

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寺院,又可称之为丛林。究竟,树在佛教中有何特殊意义呢?佛陀与佛教三圣树相传约2500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今尼泊尔境内),有一..

第一章认识佛教的伟大第一节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有些人,对佛教半信半疑,而在这个世界上,先起犹豫最后走向正道的人也很多。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思多德曾经有句名言:”人生最..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

每个人都想获得最最完美圆满的福报,释迦牟尼佛曾讲说过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僧伽吒经》,能受持这部《僧伽吒经》的人都将获得最大的,最最圆满的福报利益!..

1、三宝:佛宝、法宝、僧宝。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3、六根:眼,能见色者是;耳,能闻声者是;鼻,能嗅香者是;舌,能尝味者是;身,能感触者是;意,能知..

佛是教导我们,从形式上的三宝,佛像,塑造的佛像想到自性佛宝,这叫回归。你看到这个佛像,想到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自性本来不二。我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

【经】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这段经文紧接着上面的一..

管仲说“以德分人,谓之圣人”,能够以道德感化人的是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能够拿经济钱财帮忙别人,这个已经够得上称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这个“..

复有业初乐后苦。若有众生。为人所劝。欢喜行施。施心不坚。后还追悔。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先虽富乐。后还贫苦。是名先乐后苦。复有业初苦后乐。若有众生。为人劝导。挽仰..

一个人他的福报的大小、智慧的浅深,就看他的胸怀。胸怀越大,福报越大,智慧越大。你念念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智慧就会浅,福报也会小。佛法修行为什么谈布施,布施就是打开..

佛教不是单讲理论而不讲实行的,它是知行并重的,知行合一的,知即所以为行,行即所以为知,知之极就是觉,觉行圆满就是成佛。不仅《楞严经》是一部实验指导书,所有经、律..

依佛教的理论来讲,人人皆具佛性(也叫做真如),都有无限妙用,只因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显现。如果能解脱烦恼,则一切通达无阻,便得六种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

阿难问佛陀:“为什么都是信佛、学佛,结果却富贵和衰败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得呢?”佛对阿难说:“有的人信佛、学佛拜求真正明佛理、得了悟的善知识,跟从明师受戒律、闻..

修佛皆用七之数。为什么佛经之中注重用“七”这个数?佛经中讲“七”应该是娑婆世界的一种因缘。很多事情都是“七”为一个变化,比如胎儿七日一增,胎儿刚入胎的时候七天一..

韩愈是唐代古文大家,因见当时朝廷上下护持佛教,遂以尊儒排佛为己任。当时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陀舍利入宫殿供养,韩愈上表“谏迎佛骨”,触怒宪宗,于是被贬到潮州..

有一首禅诗:「风来疏竹,风过而不留声;雁过寒潭,雁逝而潭不留影。」不管是修行人还是一般的世间人,经常会为了生活上琐事而感觉烦扰不已,也希望把心中的烦恼淨除。对修..

佛成道后,受大梵天和帝释天的祈请,开启了佛陀49年弘法利生的生涯。《中阿含》第56品罗摩经记载,佛在前往鹿野苑度五比丘的途中,路遇裸形外道优婆,外道看佛相好庄严,极..

很多没有学佛的人,他也有善心,在从事一些慈善事业,做一些帮助社会、帮助他人的一些行为;我们学佛的人行菩萨道,看上去也是在做一些利他的事业,但是他们有本质的不同,..

在家佛教徒修道的首要条件是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持斋是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