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早晚课法器板点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一名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形相,指那些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被生成、变化的某些物质现象而言。色虽有形相可以..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

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

佛门行者,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名为“佛”;未成正觉,皆名为“僧”。依《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载,“僧”有“声闻僧”与“菩萨僧”二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则举出..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它国家的佛教;因为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紧张了,失眠、脱发、焦虑、不安等随之而来,而佛教的5种简单方法,不妨试一试。1、打坐打坐在佛教中的专业名词叫做“坐禅”。..

万法唯心造,是佛法中唯识宗倡导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力量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想。人类要先拥有思维,才可能去创造。不可能先有了一切外物..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它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

首座,又称第一座、座元、禅头,与‘上座’同义,指居大众中之首位,仪表堪为大众典范者。首座为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

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修行法门,这是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这六波罗蜜也被我们称为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

派系的提法不正确。派系是对同一事物各持己见。佛教的经典汗牛充栋,人们一般难以学习全(古时称学全者为“三藏法师”),因此按经典进行分类来学习,这叫“分宗”,象一个..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中,“龙”就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是先民想象出来的动物。但是有些东西却是很多中国人不知道的!比如在日本,就收藏有龙的..

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数于天地间运行不息,称为五行;其为万物化育生成要素与佛教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说有相通之处。此为..

“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在长期的放生法会中形成了独特的《放生仪规》。一般说来,按现行《放生仪规》,放生全过程可分为洒净诵偈、说三皈依、放生发愿三个程序:(一)洒净诵偈放..

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数于天地间运行不息,称为五行;其为万物化育生成要素与佛教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说有相通之处。此为..

问(16):汉传佛教自清末民初以来,从传统丛林教育转向学院教育,为教界培养了许多人才。但学院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过分提倡学术研究,明显出现了信心道念的淡化,甚..

问(13):佛教千百年来的弘扬,始终遵循着契理契机的原则。如今,整个社会都已进入现代化的进程,现代的生活方式已代替了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汉传佛教地区,已基本采用现..

问(17):我长期从事佛教教育和通俗弘法,对佛教教育非常关心。据我所知,藏传佛教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制度,为藏传佛教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僧才。堪布长期主持五明佛学院..

佛教最重要的是“羯磨”(Kamma)制度。羯磨本是办事的意思,但僧伽中办事的方法是通过会议,所以它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会议办事”。比方有什么事情要办,要一定地界内全体..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记载食肉有十种过失:一、众生是己亲,谓一切众生轮回于诸道,互相生育而递为眷属,以此因缘,故所食之肉无非亲属。二、见生惊怖,一切众生皆护身惜命..

佛教常说的“业”是指有情之行为。梵语karman,音译羯磨,为“造作”、“行为”之义。此“业”之思想,原是印度独特的思想,在印度人中相当普及,并以之为招致轮回转生之一..

六道轮回观:天人,阿修罗,人,傍生(动物),鬼,地狱。根据前生的福德业缘和心念,死后会转生到不同的道,比如积善多、福报大的可能为天人(神仙),而恶业多、贪嗔痴重的..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

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对待生死,抱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暂而悲观失望,消极等待,..

藏传佛教是显密相结合的。严格地说藏传佛教是三乘佛法的理论和修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最完整的佛教形式。不能把藏传佛教简单地理解为单一的密法。它的教义原则是“外修声闻..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要生存于天地之间,“战斗精神”无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内外众魔军,得证圆满佛果,需要强大的战斗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边逆境,乃至身心..

过去藏区献水、水供是特殊的,每年5月份大概有半个月的时间,要整天念上师供和药师八佛供,每天敬献净水,一般经堂里有几百个净水碗。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有水喝,为了环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