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示佛法大要,鸟窠禅师对他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失所望说:「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是佛法大意了吗?三岁小孩子都..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历史渊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佛经,在以前佛经都是口头相传,由佛陀向弟子口头传承。佛陀圆寂后由弟子继续传承。后来慢慢开始篆刻..
问:下一个问题,他说从事考古工作者难免要开挖古人坟墓,请问擅闯陵墓对先人亡灵是否大不敬?从事这类工作因果如何?答:古老的陵墓,确实有些现象,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想像到..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78)清朝崑山周梦颜安士氏述/民国蓬岛思尼子新译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发明】善人与恶人,分明是吉..
我是1977年生的,很早就开始学佛,刚开始学佛时,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魔障,开始学佛时,周围至亲、朋友有很多的不理解和阻止,我的父母、朋友都认为我单纯、不该相信..
《杂宝藏经》以善光公主为例:浅释“旺夫、旺妻,克夫、克妻”之因果缘起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名叫善光。她长得不但不但端正,而且聪明伶俐,所以皇宫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
佛经,三藏十二部。浩瀚无穷。穷其一生,不能读遍。总有一些和我们有缘,被我们听到被我们读到成为我们最喜欢的部分。《普贤行愿品》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
爱情佛经经典名句赏析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今天..
人的生命中有八种重大的痛苦,即所谓的八苦——生、老、病、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所爱别离、五蕴炽盛——其中生、老、病、死这四项更是不能逃躲的基本痛苦,只要是有情..
《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唐沙门善导集记从此已下,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就此义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
观经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沙门善导集记从此已下,次辩正宗,即有其十六。还就一一观中,对文料简,不劳预显。今定立正宗,与诸师不同。今直以就法定者。从日观初句下,至下品..
观经序分义卷第二沙门善导集记从此以下就文料简,略作五门明义:一、从如是我闻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明其序分。二、从日观初句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下,至下品下..
观经玄义分卷第一沙门善导集记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世尊我一心,归命尽..
我一直相信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
问:师父,我们一定要受因果报应吗?圣空法师答: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不是外面生生灭灭的现象。其实明白的人有没有这些现象?有。无始劫以来,我们所造的因因果果,..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地藏菩萨本愿经》,入门级的,很强的消业障,增福慧的作用。多念能很大程度上改变命运。而且超度亡灵方面作用奇强。堕过胎的女人,最好能给小孩念三至七遍地藏经超度一下..
居士:假设没有进佛门的人是不是能读诵大乘经典?请开示。法师:尽管没有进行形式上的皈依,但如对大乘经典有好乐当然能够读。佛法经典重在流通。一切众生甘愿读佛经,这是..
佛法所讲的因果即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灾祸表象的发作或夸姣的降临即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赋有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祸病危。所以从佛法的观念而言,消灾、延生的最佳方..
啥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偷了东西往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是不是叫..
我了解,所谓学佛便是修习佛法。而佛法也是人世法,所以我学佛伊始,就抱定一个政策,从此做一个向善避恶的人。这当然和逐渐理解了因果报应的道理有关。不过,起先我并不信..
《学佛群疑》:佛法不是用神通和神鬼的力气来告诉你以前和将来,而是要你知道两句话:欲知前世因,此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此生作者是。现在的此生,便是将来的以前;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