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


佛说长阿含经

《佛说长阿含经》——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

全经分四分四诵,二十二卷,共收三十部经。该经收于乾隆版《大藏经》第五四一部。此经梵本属法藏部,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主要内容可分四部分:

1. 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以简单列举为特点,所述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缘起、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另外,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文有《大缘方便经》,广释十二因缘之深义;《世纪经》,详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

2. 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槃的经过。《善生经》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为长者子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从该经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

3. 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等;

4. 驳斥外道(异教)。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檀头经》等;其次是对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见于《阿夷经》、《清净经》和《散陀那经》等。此外,对其他外道的批驳散见于各经。在驳斥外道的同时,综述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62种特点。列举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派别,如“六师外道”。这些内容主要见于《梵动经》、《沙门果经》和《布吒婆楼经》等。

阿含经的由来:

《长阿含经》,“长”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据《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等载,是以长经的总集,故有此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破诸外道,是为《长阿含》;《分别功德论》卷一则谓,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中阿含经》, “中”指篇幅中等的圣教集(据《分别功德论》卷一)。《增一阿含经》;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载,本经是依法数的次第,自一法顺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类辑成,故称增一;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增一阿含》是佛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总集而成。

杂阿含经》 关于《杂阿含》名称的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载,此经是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说,今集为第一部,称《杂阿含》。又据《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载,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杂阿含》是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修习法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载,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故称《杂阿笈摩》。

第01章 大本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別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此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时。诸比丘具以事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诸所应行。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汝等所论。正应如是。如来神通。威力弘大。尽知过去无数劫事。以能善解法性故知。亦以诸天来语故知。佛时颂曰

比丘集法堂 讲说贤圣论

如来处静室 天耳尽闻知

佛日光普照 分別法界义

亦知过去事 三佛般泥洹

名号姓种族 受生分亦知

随彼之处所 净眼皆记之

诸天大威力 容貌甚端严

亦来启告我 三佛般泥洹

记生名号姓 哀鸾音尽知

无上天人尊 记于过去佛

又告诸比丘。汝等欲闻如来识宿命智。知于过去诸佛因缘不。我当说之

时。诸比丘白言。世尊。今正是时。愿乐欲闻。善哉。世尊。以时讲说。当奉行之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过九十一劫 有毗婆尸佛

次三十一劫 有佛名尸弃

即于彼劫中 毗舍如来出

今此贤劫中 无数那维岁

有四大仙人 愍众生故出

拘楼孙那含 迦叶释迦文

汝等当知。毗婆尸佛时。人寿八万岁。尸弃佛时。人寿七万岁。毗舍婆佛时。人寿六万岁。拘楼孙佛时。人寿四万岁。拘那含佛时。人寿三万岁。迦叶佛时。人寿二万岁。我今出世。人寿百岁。少出多減。佛时颂曰

毗婆尸时人 寿八万四千

尸弃佛时人 寿命七万岁

毗舍婆时人 寿命六万岁

拘楼孙时人 寿命四万岁

拘那含时人 寿命三万岁

迦叶佛时人 寿命二万岁

如我今时人 寿命不过百

毗婆尸佛出剎利种。姓拘利若。尸弃佛.毗舍婆佛种.姓亦尔。拘楼孙佛出婆罗门种。姓迦叶。拘那含佛.迦叶佛种.姓亦尔。我今如来.至真。出剎利种。姓名曰瞿昙。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 尸弃毗舍婆

此三等正觉 出拘利若姓

自餘三如来 出于迦叶姓

我今无上尊 导御诸众生

天人中第一 勇猛姓瞿昙

前三等正觉 出于剎利种

其后三如来 出婆罗门种

我今无上尊 勇猛出剎利

毗婆尸佛坐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婆佛坐娑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佛坐乌暂婆罗门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如来.至真。坐鉢多树下成最正觉。佛时颂曰

毗婆尸如来 往诣波罗树

即于彼处所 得成最正觉

尸弃分陀树 成道灭有原

毗舍婆如来 坐娑罗树下

获解脫知见 神足无所碍

拘楼孙如来 坐尸利沙树

一切智清净 无染无所著

拘那含无尼 坐乌暂树下

即于彼处所 灭诸贪忧恼

迦叶如来坐 尼拘楼树下

即于彼处所 除灭诸有本

我今释迦文 坐于鉢多树

如来十力尊 断灭诸结使

摧伏众魔怨 在众演大明

七佛精进力 放光灭闇冥

各各坐诸树 于中成正觉

毗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尸弃如来亦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毗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初会弟子有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拘楼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拘那含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三万人。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万人。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佛时颂曰

毗婆尸名观 智慧不可量

遍见无所畏 三会弟子众

尸弃光无动 能灭诸结使

无量大威德 无能測量者

彼佛亦三会 弟子普共集

毗舍婆断结 大仙人要集

名闻于诸方 妙法大名称

二会弟子众 普演深奧义

拘楼孙一会 哀愍疗诸苦

导师化众生 一会弟子众

拘那含如来 无上亦如是

紫磨金色身 容貌悉具足

一会弟子众 普演微妙法

迦叶一一毛 一心无乱想

一语不煩重 一会弟子众

能仁意寂灭 释种沙门上

天中天最尊 我一会弟子

彼会我现义 演布清净教

心常怀欢喜 漏尽尽后有

毗婆尸弃三 毗舍婆佛二

四佛各各一 仙人会演说

时。毗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茶。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婆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毗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遊。二名郁多摩。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槃那。二名郁多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揵连。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佛时颂曰

骞茶提舍等 毗婆尸弟子

阿毗浮三婆 尸弃佛弟子

扶遊郁多摩 弟子中第一

二俱降魔怨 毗舍婆弟子

萨尸毗楼等 拘楼孙弟子

舒槃郁多楼 拘那含弟子

提舍婆罗婆 迦叶佛弟子

舍利弗目连 是我第一子

毗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尸弃佛执事弟子。名曰忍行。毗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寂灭。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觉。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安和。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友。我执事弟子。名曰阿难。佛时颂曰

无忧与忍行 寂灭及善觉

安和善友等 阿难为第七

此为佛侍者 具足诸义趣

昼夜无放逸 自利亦利他

此七贤弟子 侍七佛左右

欢喜而供养 寂然归灭度

毗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毗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佛时颂曰

方膺无量子 妙觉及上胜

导师集军等 罗睺罗第七

此诸豪贵子 绍继诸佛种

爱法好施惠 于圣法无畏

毗婆尸佛父名槃头。剎利王种。母名槃头婆提。王所治城名曰槃头婆提。佛时颂曰

遍眼父槃头 母槃头婆提

槃头婆提城 佛于中说法

尸弃佛父名。曰明相。剎利王种。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佛时颂曰

尸弃父明相 母名曰光曜

于明相城中 威德降外敌

毗舍婆佛父名善灯。剎利王种。母名称戒。王所治城名曰无喻。佛时颂曰

毗舍婆佛父 善灯剎利种

母名曰称戒 城名曰无喻

拘楼孙佛父名祀得。婆罗门种。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随王名故城名安和。佛时颂曰

祀得婆罗门 母名曰善枝

王名曰安和 居在安和城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罗门种。母名善胜。是时王名清净。随王名故城名清净。佛时颂曰

大德婆罗门 母名曰善胜

王名曰清净 居在清净城

迦叶佛父名曰梵德。婆罗门种。母名曰財主。时王名汲毗。王所治城名波罗[木*奈]。佛时颂曰

梵德婆罗门 母名曰財主

时王名汲毗 在波罗[木*奈]城

我父名净飯。剎利王种。母名大清净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罗卫。佛时颂曰

父剎利净飯 母名大清净

土广民丰饶 我从彼而生

此是诸佛因缘.名号.种族.所出生处。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不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当于尔时。地为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处皆蒙大明。幽冥众生。各相睹见。知其所趣。时。此光明复照魔宮。诸天.释.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普蒙大明。诸天光明自然不现。佛时颂曰

密云聚虛空 电光照天下

毗婆尸降胎 光明照亦然

日月所不及 莫不蒙大明

处胎净无秽 诸佛法皆然

诸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有四天子。执戈矛侍护其人。人与非人不得侵娆。此是常法。佛时颂曰

四方四天子 有名称威德

天帝释所遣 善守护菩萨

手常执戈矛 卫护不去离

人非人不娆 此诸佛常法

天神所拥护 如天女卫天

眷屬怀欢喜 此诸佛常法

又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身安隐。无众恼患。智慧增益。母自观胎。见菩萨身诸根具足。如紫磨金。无有瑕秽。犹如有目之士观净琉璃。內外清澈。无众障翳。诸比丘。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净琉璃珠 其明如日月

仁尊处母胎 其母无恼患

智慧为增益 观胎如金像

母怀妊安乐 此诸佛常法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心清净。无众欲想。不为淫火之所烧然。此是诸佛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住母胎 天终天福成

其母心清净 无有众欲想

捨离诸淫欲 不染不亲近

不为欲火燃 诸佛母常净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净。笃信仁爱。诸善成就。安乐无畏。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持人中尊身 精进戒具足

后必受天身 此缘名佛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地为震动。光明普照。始入胎时。暗冥之处。无不蒙明。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太子生地动 大光靡不照

此界及余界 上下与诸方

放光施净目 具足于天身

以欢喜净音 转称菩萨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时。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臥。时。四天子手奉香水。于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慼。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佛母不坐臥 住戒修梵行

生尊不懈怠 天人所奉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其身清净。不为秽恶之所污染。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繒上。两不相污。二俱净故。菩萨出胎亦复如是。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净明珠 投繒不染污

菩萨出胎时 清净无染污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胁出。墮地行七步。无人扶侍。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师子步 遍观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师子亦然

又如大龙行 遍观于四方

墮地行七步 人龙亦复然

两足尊生时 安行于七步

观四方举声 当尽生死苦

当其初生时 无等等与等

自观生死本 此身最后边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二泉涌出一温一冷。以供澡浴。此是常法。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两足尊生时 二泉自涌出

以供菩萨用 遍眼浴清净

二泉自涌出 其水甚清净

一温二清冷 以浴一切智

太子初生。父王槃头召集相师及诸道术。令观太子。知其吉凶。时。诸相师受命而观。即前披衣。见有具相。占曰。有此相者。当趣二处。必然无疑。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四兵具足。以正法治。无有偏枉。恩及天下。七宝自至。千子勇健。能伏外敌。兵杖不用。天下太平。若出家学道。当成正觉。十号具足

时。诸相师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当趣二处。必然无疑。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其出家。当成正觉。十号具足。佛时颂曰

百福太子生 相师之所记

如典记所載 趣二处无疑

若其乐家者 当为转轮王

七宝难可获 为王宝自至

真金千辐具 周匝金辋持

转能飞遍行 故名为天轮

善调七牙住 高广白如雪

能善飞虛空 名第二象宝

马行周天下 朝去暮还食

朱髦孔雀咽 名为第三宝

清净琉璃珠 光照一由旬

照夜明如昼 名为第四宝

色声香味触 无有与等者

诸女中第一 名为第五宝

献王琉璃宝 珠玉及众珍

欢喜而贡奉 名为第六宝

如转轮王念 军众速来去

健疾如王意 名为第七宝

此名为七宝 轮象马纯白

居士珠女宝 典兵宝为七

观此无有厌 五欲自娛乐

如象断[革*奇]靽 出家成正觉

王有如是子 二足人中尊

处世转法轮 道成无懈怠

是时。父王殷勤再三。重问相师。汝等更观太子三十二相。斯名何等。时诸相师即披太子衣。说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蹈地安隐。二者足下相轮。千辐成就。光光相照。三者手足网缦。犹如鹅王。四者手足柔软。犹如天衣。五者手足指纤。长无能及者。六者足跟充满。观视无厌。七者鹿膊腸。上下[月*庸]直。八者鈎锁骨。骨节相鈎。犹如锁连。九者阴马藏。十者平立垂手过膝。十一.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绀琉璃色。十二.毛生右旋。绀色仰靡。十三.身黃金色。十四.皮肤细软。不受尘秽。十五.两肩齐亭。充满圆好。十六.胸有万字。十七.身长倍人。十八.七处平满。十九.身长广等。如尼拘卢树。二十.颊車如师子。二十一.胸膺方整如师子。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方整齐平。二十四.齿密无间。二十五.齿白鮮明。二十六.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二十七.广长舌。左右舐耳。二十八.梵音清澈。二十九.眼绀青色。三十.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三十一.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三十二.頂有肉髻。是为三十二相。即说颂曰

善住柔软足 不蹈地迹现

千辐相庄严 光色靡不具

如尼俱类树 纵广正平等

如来未曾有 秘密马阴藏

金宝庄严身 众相互相映

虽顺俗流行 尘土亦不污

天色极柔软 天盖自然覆

梵音身紫金 如华始出池

王以问相师 相师敬报王

称赞菩萨相 举身光明具

手足诸支节 中外靡不现

食味尽具足 身正不倾斜

足下轮相现 其音如哀鸾

[月*庸][月*坒]形相具 宿业之所成

臂肘圆满好 眉目甚端严

人中师子尊 威力最第一

其颊車方整 臥胁如师子

齿方整四十 齐密中无间

梵音未曾有 远近随缘

平立不倾身 二手摩扪膝

毛齐整柔软 人尊美相具

一孔一毛生 手足网缦相

肉髻目绀青 眼上下俱眴

两肩圆充满 三十二相具

足跟无高下 鹿膊腸纤[月*庸]

天中天来此 如象绝[革*奇]靽

解脫众生苦 处生老病死

慈悲心故 为说四真谛

开演法句义 令众奉至尊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萨生时。诸天在上。于虛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風雨.尘土。佛时颂曰

人中未曾有 生于二足尊

诸天怀敬养 奉宝盖宝扇

尔时。父王給四乳母。一者乳哺。二者澡浴。三者涂香。四者娛乐。欢喜养育。无有懈倦。于是颂曰

乳母有慈爱 子生即付养

一乳哺一浴 二涂香娛乐

世间最妙香 以涂人中尊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视无厌足。于是颂曰

多人所敬爱 如金像始成

男女共谛观 视之无厌足

为童子时。举国士女众共傅抱。如观宝华。于是颂曰

二足尊生时 多人所敬爱

展转共傅抱 如观宝花香

菩萨生时。其目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毗婆尸。于是颂曰

天中天不眴 犹如忉利天

见色而正观 故号毗婆尸

菩萨生时。其声清澈。柔软和雅。如迦罗频伽鸟声。于是颂曰

犹如雪山鸟 饮华汁而鸣

其彼二足尊 声清澈亦然

菩萨生时。眼能澈视见一由旬。于是颂曰

清净业行报 受天妙光明

菩萨目所见 周遍一由旬

菩萨生时。年渐长大。在天正堂。以道开化。恩及庶民。名德远闻。于是颂曰

童幼处正堂 以道化天下

决断众事务 故号毗婆尸

清净智广博 甚深犹大海

悅可于群生 使智慧增广

于时。菩萨欲出遊观。告勅御者严驾宝车。诣彼园林。巡行遊观。御者即便严驾讫已还白。今正是时。太子即乘宝车诣彼园观。于其中路见一老人。头白齿落。面皱身偻。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顾问侍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问。何如为老。答曰。夫老者生寿向尽。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又问。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无有豪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侍者迴驾还宮。静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当有。佛于是颂曰

见老命將尽 拄杖而羸步

菩萨自思惟 吾未免此难

尔时。父王问彼侍者。太子出遊。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乐。尔时。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者不悅。得无尔乎。当设方便。使处深宮。五欲娛乐。以悅其心。令不出家。即便严饰宮馆。简择婇女以娛乐之。佛于是颂曰

父王闻此言 方便严宮馆

增益以五欲 欲使不出家

又于后时。太子复命御者严驾出遊。于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独臥粪除。无人瞻视。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顾问御者。此为何人。答曰。此是病人。问曰。何如为病。答曰。病者。众痛迫切。存亡无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当尔。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则有病。无有贵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御者迴车还宮。静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当尔。佛于是颂曰

见彼久病人 顏色为衰損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遊。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病人。是以不乐。于是父王默然思惟。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悅。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宮馆。简择婇女以娛乐之。佛于是颂曰

色声香味触 微妙可悅乐

菩萨福所致 故娛乐其中

又于异时。太子复勅御者严驾出遊。于其中路逢一死人。杂色缯幡前后导引。宗族亲里悲号哭泣。送之出城。太子复问。此为何人。答曰。此是死人。问曰。何如为死。答曰。死者。尽也。風先火次。诸根坏败。存亡异趣。室家离別。故谓之死。太子又问御者。吾亦当尔。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无有贵贱。于是。太子伥然不悅。即告御者迴车还宮。静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当然。佛时颂曰

始见有人死 知其复更生

静默自思惟 吾未免此患

尔时。父王复问御者。太子出遊。欢乐不耶。答曰。不乐。又问其故。答曰。道逢死人。是故不乐。于是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师占相太子。言当出家。今日不悅。得无尔乎。吾当更设方便。增诸伎乐以悅其心。使不出家。即复严饰宮馆。简择婇女以娛乐之。佛于是颂曰

童子有名称 婇女众圍遶

五欲以自娛 如彼天帝释

又于异时。复[来*力]御者严驾出遊。于其中路逢一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即问御者。此为何人。御者答曰。此是沙门。又问。何谓沙门。答曰沙门者。捨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太子曰。善哉。此道真正永绝尘累。微妙清虛。惟是为快。即[来*力]御者迴车就之

尔时。太子问沙门曰。剃除须发。法服持钵。何所志求。沙门答曰。夫出家者。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慈育群生。无所侵娆。虛心静寞。唯道是务。太子曰。善哉。此道最真。寻[来*力]御者。齐吾宝衣并及乘辇。还白大王。我即于此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欲调伏心意。捨离尘垢。清净自居。以求道术。于是。御者即以太子所乘宝车及与衣服还归父王。太子于后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著。是真出家。是真远离。

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捨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 彼闻随出家

离于恩爱狱 无有众结缚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遊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遊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道真。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 汝等当善听

过去菩萨观 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 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观已 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 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 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 展转更增有

是故如来说 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 风吹恶流演

如是取相因 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 起苦罗网本

以染著因缘 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受

以是思惟已 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 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 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 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 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 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识

如是思惟已 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 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 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 名为实义因

智慧方便观 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 亦非无缘有

是故变易苦 智者所断除

无明灭尽 是时则无行

若无有行者 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 亦无有名色

名色既已灭 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 则亦无有触

若触永灭者 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 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 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 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 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 无老病苦阴

一切都永尽 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 难见难识知

唯佛能善觉 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 则无有诸入

深见因缘者 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 离欲无染者

堪受一切施 净报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获得决定证

能解众结缚 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 犹如朽故车

能谛观此法 则成等正觉

如鸟遊虛空 東西随风遊

菩萨断众结 如风靡轻衣

毗婆尸闲静 观察于诸法

老死何缘有 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 生清净智慧

知老死由生 生灭老死灭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 多修于二观

安隐及出离 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 断除众结使

登山观四方 故号毗婆尸

大智光除冥 如以鏡自照

为世除忧恼 尽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我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

时。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来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间便为败坏。甚可哀愍。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说。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宮忽然来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无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闲静处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为彼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故我默然不欲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若为淫.怒.痴众生说者。必不承用。徒自劳疲。此法微妙。与世相反。众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观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说法

时。梵天王复重劝請。殷勤恳惻。至于再三。世尊。若不说法。今此世间便为坏败。甚可哀愍。唯愿世尊以时敷演。勿使众生坠落余趣。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殷勤劝請。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譬如优钵罗花.钵头摩华.鳩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著。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

尔时。梵王知佛受請。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即自念言。当入槃头城內。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开甘露法门。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现。至槃头城槃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 自恣而遊行

彼佛亦如是 遊行无罣碍

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即于座上远离尘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槃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澈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 称赞于如来

毗婆尸成佛 转无上法轮

初从树王起 往诣槃头城

为骞茶提舍 转四谛法轮

时骞茶提舍 受佛教化已

于净法轮中 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 及以天帝释

欢喜转相告 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 转无上法轮

增益诸天众 减损阿须伦

升仙名普闻 善智离世边

于诸法自在 智慧转法轮

观众平等法 息心无垢秽

以离生死扼 智慧转法轮

苦灭离诸恶 出欲得自在

离于恩爱狱 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 二足尊调御

一切缚得解 智慧转法轮

教化善导师 能降伏魔怨

彼离于诸恶 智慧转法轮

无漏力降魔 诸根定不懈

尽漏离魔缚 智慧转法轮

若学决定法 知诸法无我

此为法中上 智慧转法轮

不以利养故 亦不求名誉

愍彼众生故 智慧转法轮

见众生苦厄 老病死逼迫

为此三恶趣 智慧转法轮

断贪瞋恚痴 拔爱之根原

不动而解脫 智慧转法轮

难胜我已胜 胜已自降伏

已胜难胜魔 智慧转法轮

此无上法轮 唯佛乃能转

诸天魔释梵 无有能转者

亲近转法轮 饶益天人众

此等天人师 得度于彼岸

是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毗婆尸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尔时。二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脫.生死无疑智

尔时。槃头城內众多人民。闻二人出家学道。法服持钵。净修梵行。皆相谓曰。其道必真。乃使此等捨世荣位。捐弃所重。时。城內八万四千人往诣鹿野苑中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大众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时。八万四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素质易为受色。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以尽苦际。时。八万四千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脫.生死无疑智现前。八万四千人闻佛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即诣槃头城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人救头燃 速疾求灭处

彼人亦如是 速诣于如来

时。佛为说法亦复如是。尔时。槃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茶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虛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內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遊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至于六年。还来城內说具足戒

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沒。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槃头城內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遊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

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許可。即礼佛足。忽然不现。还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內。比丘众多。宜各分布。遊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 无欲无恋著

威如金翅鸟 如鹤捨空池

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遊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槃头城。至鹿野苑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象善调 随意所之

大众如是 随教而还

尔时。如来于大众前上升虛空。结加趺坐。讲说戒经。

忍辱为第一  佛说涅槃最。

不以除须发  害他为沙门。

时。首陀会天去佛不远。以偈颂曰

如来大智 微妙独尊

止观具足 成最正觉

愍群生故 在世成道

以四真谛 为声闻说

苦与苦因 灭苦之谛

贤圣八道 到安隐处

毗婆尸佛 出现于世

在大众中 如日光曜

说此偈已  忽然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自思念。昔一时于罗阅城耆闍崛山。时生是念。我所生处。无所不遍。唯除首陀会天。设生彼天。则不还此。我时。比丘。复生是念。我欲至无造天上。时。我如壮士屈伸臂顷。于此间沒。现于彼天。时。彼诸天见我至彼。头面作礼。于一面立。而白我言。我等皆是毗婆尸如来弟子。从彼佛化。故来生此。具说彼佛因缘本末。又尸弃佛.毗沙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皆是我师。我从受化。故来生此。亦说诸佛因缘本末。至生阿迦尼吒诸天。亦复如是。佛时颂曰

譬如力士 屈伸臂顷

我以神足 至无造天

第七大仙 降伏二魔

无热无见 叉手敬礼

如昼度树 释师远闻

相好具足 到善见天

犹如莲华 水所不著

世尊无染 至大善见

如日初出 净无尘翳

明若秋月 诣一究竟

此五居处 众生所净

心净故来 诣无烦恼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捨离染取 乐于无取

见法决定 毗婆尸子

净心善来 诣大仙人

尸弃佛子 无垢无为

以净心来 诣离有尊

毗沙婆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如日照空

拘楼孙子 捨离诸欲

净心诣我 妙光焰盛

拘那含子 无垢无为

净心诣我 光如月满

迦叶弟子 诸根具足

净心诣我 不乱大仙

神足第一 以坚固心

为佛弟子 净心而来

为佛弟子 礼敬如来

具启人尊 所生成道

名姓种族 知见深法

成无上道 比丘静处

离于尘垢 精勤不懈

断诸有结 此是诸佛

本末因缘 释迦如来

之所演说

佛说此大因缘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2章 游行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时。摩竭王阿闍世欲伐跋祇。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強。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闍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闍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強。不顺伏我。我欲伐之。不审世尊何所诫勅。若有教诫。汝善忆念。勿有遺漏。如所闻说。如来所言。终不虛妄

大臣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宝车诣耆闍崛山。到所止处。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毕。一面坐。白世尊曰。摩竭王阿闍世稽首佛足。敬问殷勤。起居轻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強。不顺伏我。我欲伐之。不审世尊何所诫勅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佛告阿难。汝闻跋祇国人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不

答曰。闻之

佛告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奉法晓忌。不违礼度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孝事父母。敬顺师长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上。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恭于宗庙。致敬鬼神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上。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閨门真正洁净无秽。至于戏笑。言不及邪不

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阿难。汝闻跋祇国人宗事沙门。敬持戒者。瞻视护养。未尝懈倦不。答曰。闻之

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

时。大臣禹舍白佛言。彼国人民。若行一法。犹不可图。况复具七。国事多故。今請辞还归

佛言。可。宜知是时。时。禹舍即从座起。绕佛三匝。揖让而退。

其去未久。佛告阿难。汝勅罗阅祇左右诸比丘尽集讲堂

对曰。唯然。即诣罗阅祇城。集诸比丘。尽会讲堂。白世尊曰。诸比丘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法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不退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数相集会。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二曰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三曰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四曰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六曰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乐于少事。不好多为。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二者乐于静默。不好多言。三者少于睡眠。无有昏昧。四者不为群党。言无益事。五者不以无德而自称誉。六者不与恶人而为伴党。七者乐于山林闲静独处。如是比丘。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阙。三者知愧。羞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奧。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捨。六者昔所学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尽诸苦本。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于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顺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法。一者观身不净。二者观食不净。三者不乐世间。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无常想。六者无常苦想。七者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七。一者修念觉意。闲静无欲。出要无为。二者修法觉意。三者修精进觉意。四者修喜觉意。五者修猗觉意。六者修定觉意。七者修护觉意。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众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恶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怀坏损。四者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五者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六者见贤圣道。以尽苦际。如是六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比丘。复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尔时。世尊于罗阅祇随宜住已。告阿难言。汝等皆严。吾欲诣竹园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园。往堂上坐。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脫。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于竹园随宜住已。告阿难曰。汝等皆严。当诣巴陵弗城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树下坐

时。诸清信士闻佛与诸大众远来至此巴陵树下。即共出城。遙见世尊在巴陵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定。善调第一。譬犹大龙。以水清澄。无有尘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见已欢喜。渐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诸清信士闻佛说法。即白佛言。我欲归依佛.法.圣众。唯愿世尊哀愍。听许为优婆塞。自今已后。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饮酒。奉戒不忘。明欲设供。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垂愍屈顾

尔时。世尊默然许可。诸清信士见佛默然。即从座起。绕佛三匝。作礼而归。寻为如来起大堂舍。平治处所。扫洒烧香。严敷宝座。供设既办。往白世尊。所设已具。唯圣知时

于是。世尊即从座起。著衣持钵。与大众俱诣彼讲堂。澡手洗足。处中而坐。时。诸比丘在左面坐。诸清信士在右面坐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財。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醜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輙得如愿。二者所有財產。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夜已半。告诸信士。宜各还归。诸清信士即承佛教。绕佛三匝。礼足而归

尔时。世尊于后夜明相出时。至闲静处。天眼清澈。见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神.下神亦封宅地。是时。世尊即还讲堂。就座而坐。世尊知时故问阿难。谁造此巴陵弗城

阿难白佛。此是禹舍大臣所造。以防御跋祇

佛告阿难。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于后夜明相出时。至闲静处。以天眼见诸大神天各封宅地。中.下诸神亦封宅地。阿难。当知诸大神天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乐熾盛。中神所封。中人所居。下神所封。下人所居。功德多少。各随所止。阿难。此处贤人所居。商賈所集。国法真实。无有欺罔。此城最胜。诸方所推。不可破坏。此城久后若欲坏时。必以三事。一者大水。二者大火。三者中人与外人謀。乃坏此城

时。巴陵弗诸清信士通夜供办。时到白佛。食具已办。唯圣知时

时。清信士即便施设。手自斟酌。食讫行水。別取小敷在佛前坐

尔时。世尊即示之曰。今汝此处贤智所居。多持戒者。净修梵行。善神欢喜。即为呪愿。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爱。有慈愍心。诸天所称。常与善俱。不与恶会

尔时。世尊为说法已。即从座起。大众圍绕。侍送而还。大臣禹舍从佛后行。时作是念。今沙门瞿昙出此城门。即名此门为瞿昙门。又观如来所渡河处。即名此处为瞿昙河。尔时。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边。时水岸上人民众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忽至彼岸。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尔时。世尊从跋祇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林下告诸比丘。有四深法。一曰圣戒。二曰圣定。三曰圣慧。四曰圣解脫。此法微妙。难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晓了故。久在生死。流转无窮。尔时。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別

离苦而化彼 令断生死习

尔时。世尊于拘利村随宜住已.告阿难俱诣那陀村。阿难受教。即著衣持钵。与大众俱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那陀村。止揵椎处

尔时。阿难在闲静处。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一名伽伽罗。二名伽陵伽。三名毗伽陀。四名伽利输。五名遮楼。六名婆耶楼。七名婆头楼。八名薮婆头楼。九名陀梨舍[少/兔]。十名薮达利舍[少/兔]。十一名耶输。十二名耶输多楼。此诸人等。今者命终。为生何处。复有五十人命终。又复有五百人命终。斯生何处。作是念已。从静处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向静处。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伽伽罗等命终。复有五十人命终。又有五百人命终。斯生何处。唯愿解说

佛告阿难。伽伽罗等十二人。断五下分结。命终生天。于彼即般涅槃。不复还此。五十人命终者。断除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还来此世。尽于苦本。五百人命终者。断除三结。得须陀洹。不墮恶趣。必定成道。往来七生。尽于苦际。阿难。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在。若一一人死。来问我者。非扰乱耶

阿难答曰。信尔。世尊。实是扰乱

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欢喜信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十号具足。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欢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质直。无有谀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阿难。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尔时。世尊随宜住已。告阿难俱诣毗舍离国。即受教行。著衣持钵。与大众俱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毗舍离。坐一树下。有一淫女。名菴婆婆梨。闻佛将诸弟子来至毗舍离。坐一树下。即严驾宝车。欲往诣佛所礼拜供养。未至之间。遙见世尊颜貌端正。诸根特异。相好备足。如星中月。见已欢喜。下车步进。渐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闻佛所说。发欢喜心。即白佛言。从今日始。归依三尊。唯愿听许于正法中为优婆夷。尽此形寿。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又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诸弟子明受我请。即于今暮止宿我园。尔时。世尊默然受之。女见佛默然许可。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绕佛而归

其去未久。佛告阿难。当与汝等诣彼园观

对曰。唯然。佛即从座起。摄持衣钵。与众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诣彼园

时。毗舍离诸隶车辈。闻佛在菴婆婆梨园中止住。即便严驾五色宝车。或乘青车青马。衣.盖.幢幡.官属皆青。五色车马。皆亦如是。时。五百隶车服色尽同。欲往诣佛。菴婆婆梨辞佛还家。中路逢诸隶车。时。车行[马*奔]疾。与彼宝车共相钩拨。损折幢盖而不避道。隶车责曰。汝恃何势。行不避道。冲拨我车。损折麾盖

报曰。诸贵。我已请佛明日设食。归家供办。是以行速。无容相避

诸隶车即语女曰。且置汝请。当先与我。我当与汝百千两金

女寻答曰。先请已定。不得相与

时。诸隶车又语女曰。我更与汝十六倍百千两金。必使我先

女犹不肯。我请已定。不可尔也

时。诸隶车又语女曰。我今与尔中分国财。可先与我

女又报曰。设使举国财宝。我犹不取。所以然者。佛住我园。先受我请。此事已了。终不相与

诸隶车等各振手叹咤。今由斯女阙我初福。即便前进径诣彼园

尔时。世尊遙见五百隶车。车马数万。填道而来。告诸比丘。汝等欲知忉利诸天遊戏园观。威仪容饰。与此无异。汝等比丘。当自摄心。具诸威仪。云何比丘自摄其心。于是比丘內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內外身观。精勤不懈。捨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云何比丘具诸威仪。于是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顾视。屈伸俯仰。摄持衣钵。食饮汤药。不失宜则。善设方便。除去荫盖。行住坐臥。觉寤语默。摄心不乱。是谓比丘具诸威仪

尔时。五百隶车往至菴婆婆梨园。欲到佛所。下车步进。头面礼足。却坐一面。如来在座。光相独显。蔽诸大众。譬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净无尘翳。日在虛空。光明独照。尔时。五百隶车围绕侍坐。佛于众中。光相独明。是时。坐中有一梵志名曰并[既/食]。即从座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叉手向佛。以偈赞曰

摩竭鸯伽王 为快得善利

身被宝珠铠 世尊出其土

威德动三千 名显如雪山

如莲花开敷 香气甚微妙

今睹佛光明 如日之初出

如月遊虛空 无有诸云翳

世尊亦如是 光照于世间

观如来智慧 犹暗睹锭镣

施众以明眼 决了诸疑惑

时。五百隶车闻此偈已。复告并[既/食]。汝可重说

尔时。并[既/食]即于佛前再三重说。时。五百隶车闻重说偈已。各脫宝衣。以施并[既/食]。并[既/食]即以宝衣奉上如来。佛愍彼故。即为納受

尔时。世尊告毗舍离诸隶车曰。世有五宝甚为难得。何等为五。一者如来.至真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二者如来正法能演说者。此人难得。三者如来演法能信解者。此人难得。四者如来演法能成就者。此人难得。五者嶮危救厄知反复者。此人难得。是谓五宝为难得也

时。五百隶车闻佛示教利喜已。即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诸弟子明受我请

佛告隶车。卿已请我。我今便为得供养已。菴婆婆梨女先已请讫   时。五百隶车闻菴婆婆梨女已先请佛。各振手而言。吾欲供养如来。而今此女已夺我先。即从座起。头面礼佛。绕佛三匝。各自还归

时。菴婆婆梨女即于其夜种种供办。明日时到。世尊即与千二百五十比丘整衣持钵。前后围绕。诣彼请所。就座而坐。时。菴婆婆梨女即设上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并除机案。时。女手执金瓶。行澡水毕。前白佛言。此毗耶离城所有园观。我园最胜。今以此园贡上如来。哀愍我故。愿垂納受

佛告女曰。汝可以此园施佛为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来所有园林.房舍.衣钵六物。正使诸魔.释.梵.大神力天。无有能堪受此供者。时。女受教。即以此园施佛为首及招提僧。佛愍彼故。即为受之。而说偈言

起塔立精舍 园果施清涼

桥船以渡人 旷野施水草

及以堂阁施 其福日夜增

戒具清净者 彼必到善方

时。菴婆婆梨女取一小牀于佛前坐。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大患。秽污不净。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尔时。世尊知彼女意柔软和悅。荫盖微薄。易可开化。如诸佛法。即为彼女说苦圣谛。苦集.苦灭.苦出要谛

时。菴婆婆梨女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氈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墮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再三。唯愿如来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夷。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欺.不饮酒。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捨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于毗舍离。随宜住已。告阿难言。汝等皆严。吾欲诣竹林丛

对曰。唯然。即严衣钵。与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至彼竹林

时。有婆罗门名毗沙陀耶。闻佛与诸大众诣此竹林。默自思念。此沙门瞿昙。名德流布。闻于四方。十号具足。于诸天.释.梵若.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深奧。梵行具足。如此真人。宜往瞻睹

时。婆罗门出于竹丛。往诣世尊。问讯讫。一面坐。世尊渐为说法。示教利喜。婆罗门闻已欢喜。即请世尊及诸大众明日舍食。时。佛默然受请。婆罗门知已许可。即从座起。绕佛而归。即于其夜。供设饮食。明日时到。唯圣知之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大众围绕往诣彼舍。就座而坐。时。婆罗门设种种甘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取一小牀于佛前坐。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而作颂曰

若以饮食 衣服臥具

施持戒人 则获大果

此为真伴 终始相随

所至到处 如影随形

是故种善 为后世粮

福为根基 众生以安

福为天护 行不危嶮

生不遭难 死则上天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说微妙法。示教利喜已。从座而去。

于时彼土谷贵饥馑。乞求难得。佛告阿难。勅此国內现诸比丘尽集讲堂

对曰。唯然。即承教旨。宣令远近普集讲堂

是时。国內大众皆集。阿难白佛言。大众已集。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诣于讲堂。就座而坐。告诸比丘。此土饥馑。乞求难得。汝等宜各分部。随所知识。诣毗舍离及越祇国。于彼安居。可以无乏。吾独与阿难于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时。诸比丘受教即行。佛与阿难独留

于后夏安居中。佛身疾生。举体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举身痛甚。而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则非我宜。今当精勤自力以留寿命

尔时。世尊于静室出。坐清涼处。阿难见已。速疾往诣。而白佛言。今观尊颜。疾如有损

阿难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惧。忧结荒迷。不识方面。气息未绝。犹少醒悟。默思。如来未即灭度。世眼未灭。大法未损。何故今者不有教令于众弟子乎

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命。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豈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內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內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內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20)◎印海著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五、无量光明。莲花上发出无量亿光明。光明说明天宫无有黑暗,一望无际光明。菩萨智慧照彻每一众生,希望众生皆..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26)◎印海著第二大神名曰华德,身雨众华,弥覆宫墙,化成华盖,一一华盖,百千幢幡,以为导引。第二,菩萨因内修定蕴,外感大神,名曰华德。禅定能..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6)◎印海著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大目犍连尊者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此云大采菽氏,为婆罗门种族。据说久远时代以前有仙人居山中修..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15)◎印海著各各脱身旃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诸百亿天子各人为对弥勒菩萨表示尊敬,..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3)◎印海著释经甲(一)序起分乙一证信起如是我闻:每部经典都可分为三大部份:(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本经依照太虚大师所述:《观弥勒..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28)◎印海著果有五种:一、离系果:离是远离,系是烦恼系缚,菩萨因中作十善功德,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染,所得果报自然清净、微妙。离诸缚着,如虚空..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12)◎印海著甲二正说分乙一明外果丙一启请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正说..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38)◎印海著丁二详说往生修行法门戊一别明三品往生己一弟子修六事上品生庚一修行我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

净空法师:佛说现前社会,首先要救自己,这绝不是自私自利。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三)【第二辨体。】体,是一部经典所依循的理论依据。【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我们听到大乘马上会想到小乘,一般所理解的小乘就是从自利角度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八)东台弥陀寺本源法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书本第..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己初、释生处┌戊初、别释所受┴..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一)本源法师主讲敬请大德斧正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弥陀要解》。修学净土法门的同修都知道,净土法门依据三经一论,即《无量寿..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七)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二)今天,我们开始和大家学习五重玄义。上次我们简单地介绍了五重玄义,它是学习一部经典之前首先要了解的五种要素,分别是释名、辩体、明宗、论..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五)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昨天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昨天我们把序分学完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九)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六)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上一讲,我们把《要解》的..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弥陀要..

净空法师:佛说,听得多、读得多你就遭大难了,为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