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 太虚

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

佛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佛..

点击进入——佛学入门常见词汇简述(一)点击进入——佛学入门常见词汇简述(二)无明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我们的世界,如果没有光明,..

佛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佛..

佛学常识第三十六课入寺须知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

佛学常识第三十三课宗派(一)佛教分为各种宗派,这是我国学者见到佛法如海,为着便利修习,各择一条路,去求专精,并非树立门户,是此非彼。各宗命名,有取地、取人、取法..

佛学常识第三十二课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众生在生死苦海里,要度到涅槃乐岸上。有六种方法,按着去作,就可达到目的。(一)「布施」是用自己财物或某事,分布施给对方。..

佛学常识第三十一课十二因缘「因」说事的原素,「缘」说果的促成;这是穷究众生涉历三世,轮回六道的由来。(一)「无明」是本性从无始一念不觉,起的烦恼。(二)「行」是..

佛学常识第二十六课三十七道品(二)(乙)四正勤「正」指正当的事业,「勤」是不懈怠的去作。凡一切善的事业,皆是正当的;恶的事业,就不是正当的。善的事业,须要勤作;..

佛学常识第二十五课三十七道品(一)(此即前课四谛法之道谛)(甲)四念住「念」是观念,「住」是安住。这是用智能把妄心安住在某一处,不让他迷惑散乱,使对宇宙人生得一..

佛学常识第二十四课四谛(二)四谛有两重因果。「苦、集」二谛,是说的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说的出世间因果。苦、是得到的恶果;集、是造作的恶因;灭、是得到的乐..

佛学常识第二十三课四谛(一)「谛」是真实道理,丝毫没错的意思,有「苦、集、灭、道」四类,这须要分开说明。「苦」是心、身受到的痛苦;种类很多,略说分「已定」、「未..

佛学常识第二十一课五戒众生我见太重,一切动作,往往有害对方。现造恶因,将来定受苦果,合起来看,正是损人损己。「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损害对方的事,不许去作。..

佛学常识第十九课六神通「神」是神奇不测,「通」是通达无碍。有了这样的能力,那就得到自在了。一、「神足通」,是自身变化随意,远近飞行自在。二、「天眼通」,是远近昼..

佛学常识第十七课漏无漏法「漏」是向外泄漏的意思。这漏是说的烦恼,不过取一比喻。假如一个水瓶,若有孔洞,那水是要向外漏的。漏有四种解释:一、由眼、耳等六根不断攀缘..

佛学常识第十五课菩提无明盖住本性,是由觉入迷,名「起烦恼」,从此就入了生死苦海。本性要求解脱,是由迷转觉,名「发菩提」,仗此能达到涅槃乐岸。了知烦恼是性的贼,必..

佛学常识第十四课烦恼本性光明名「觉」,无明盖住名「迷」。无明愈盖愈厚,本性愈迷愈深,这样就失了自在,称作「烦恼」。其实无明与烦恼不是二事,无明是说因,烦恼是说果..

佛学常识第十三课本性真性是众生本有具足的万德万能,所以叫做「本性」。但是从无始以来,染了虚妄,盖住本体,具足的德能,就不能显现了。虚妄名曰「无明」,这是比喻。性..

佛学常识第十二课因果通三世因结成果,是有时间性的,分为「现果、来果、后果」。当生成熟的称「现果」;再生成熟的称「来果」;多生成熟的称「后果」。这是什么道理?一是..

佛学常识第十一课因缘果「万法因缘生」,这是说一切事的发生,先必有因,再遇见缘,他就发生结果。「因」是事的本原,「缘」是一种助力,「果」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

佛学常识第十课五乘说法凡夫有善道两种成就,圣人有界外三种成就,合起来看,共分五类,皆称证果;不过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别,所以统叫作「乘」。只守五戒不失人身..

佛学常识第八课界分内外三界本来无常,在内的众生又被一切烦恼缠缚,不得自由,不断生死,所以称三界为「火宅」,称众生为「凡夫」。凡夫共分六类:一、天,二、人,三、阿..

第七课世界数量合计须弥、铁围两山环抱的大小星球,及七山八海,下自空轮向上,一直到色界的初禅天为止,这名「一个世界」。以这样一个世界的横竖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世..

第六课世界「世」是去来今,「界」是方位,这是竖说时间,横说空间,也就是说天地的意思,更表明天地原是迁流变化无常的。世界先以须弥山为中心,最下层是空轮,层层向上是..

第五课七众弟子众生皆可学佛,不分在家出家,学佛一律平等,因为戒相少示差别。出家的男女众有五类:一、比丘,男子受过二百五十大戒的。二、比丘尼,女子受过五百大戒的。..

第四课三藏结集佛灭度以后,诸弟子恐怕佛说的法日久失传,又怕有人搀入异见邪说,所以有结集的组织。结集的法,是多数的比丘组织一会,推一人升座,众人发问,使其答复,再..

第三课教主略史教主名释迦牟尼,是中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母是摩耶夫人,国城在恒河支流罗泊提河岸。太子俗名悉达多,生时距今二千五百余年,旧说二千九百余年。印度..

第二课教义佛家的教义,以「慈、悲、平等」三事为根本;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三事为行持。前三事是体,后三事是用。给与众生一切安乐,是名曰「慈」。救拔众..

第一课总体「佛」是印语「佛陀」的简称,在中国文字是「觉」的意思。此觉与普通说的觉不同,因常人的觉多是错觉;此觉乃是对一切事理,能真正证明的实智。任何人能证得实智..

小序二佛经三藏,浩如烟海,求学的人,差不多都存着望洋兴叹的感想。况且「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所有宇宙万象,自是应有尽有。这样说来,不但数量繁多,内容也就很复杂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