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寥无几。比丘本为七众之首,统领下六众,时至今日,白衣上座,比丘尼指示比丘,已是屡见不鲜了。对于戒律的重视渐渐淡..

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必乱;佛教内僧团倘若没有戒律,僧团同样也乱。中国佛教自唐宋禅宗盛行,清规取代了戒律。然而今天的禅林,清规似乎也有名无实,使得整个教界处在..

学佛修行有“戒、定、慧”三无漏学。第一是持守戒律,防非止恶:无戒则无以生定。第二是修习禅定,六根虽涉境,但心不随转。无定则无以生慧,所以第三是增长智慧,去除疑惑..

一、去恶行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去恶行善,对于任何一种细微的恶行,都不能轻忽,以为做了没关系。其实,一些细微的罪过,有时会酿成很大的伤害。不..

一、去恶行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去恶行善,对于任何一种细微的恶行,都不能轻忽,以为做了没关系。其实,一些细微的罪过,有时会酿成很大的伤害。不..

戒律并非约束和控制,更不是不方便和障碍,若不能守戒律,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有些人嗔恨心、贪心、嫉妒心、傲慢心特别重,很难真正如法修行。嗔心特别重的人,可能会..

佛陀把须提那叫到座前,很慈和地训斥道:“你给愚痴迷失了智慧的心灵。出家学道是超脱生死,你却仍然为生死的根源绊住,你这不能算是清净行,不能叫依教奉行。你有这种俗情..

从声闻律上看,是因事而制。在家众要确保人身不失,故应守持五戒、八戒及十善法等。出家众,除住持佛法外,主要在寻求解脱道。戒为别解脱、保解脱。戒法的制定是因为佛子们..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

那首先我们需要有戒,戒律。戒律是什么呢?佛教的戒律,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戒律都是,第一个它是非常开放的,第二个它是非常非常的人性化。它没有那么的教条,这个里面没有什..

《百喻经》有个渴见水喻的故事: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需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旁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

佛说:戒律是佛法的命脉,如果做不到这“两个字”,祸患就来了!“戒律”「戒律是佛法的命脉。」也就是说,如果世间还存在戒律,代表佛法还在世间,如果戒律消失了,就算是..

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然一体。而我们却对佛教一无所知,甚至有着种种的误解和偏见。你想知道佛教怎样看待世界和人生吗?你想知道..

随皈依而行持,也就是经典中所谓的皈依戒,或皈依的学处。这种学处在《大涅槃经》中是这样讲的:皈依佛陀后,此人则为真正的居士,从此以后任何时候也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

《慧灯·问道》第五季戒律篇第6期 1.灌顶和密乘戒的关系是什么? 2.受过密乘戒后,可以告诉周围人吗? 3.如果觉得有师兄破了密乘戒,该如何与他相处? 4.进入密乘后因为失..

戒律在云南佛教中的实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佛教以“戒为无上菩提本”[1],通过作为行为规范的戒律来体现佛教作为人类道德源泉之一的价值,故戒律的实施情况实际上..

佛教戒律与唐代妇女家庭生活严耀中[上海]学术月刊,2004年第8期唐代在家信佛妇女受的主要是菩萨戒,严格地将戒律约束着自己的家庭生活,从生到死,自始至终。最普通的如不..

试论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建立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是宗教的普遍特征。前者就精神而言体现着宗教间的共通性,后者,包括由此订立出来的仪轨,却是把不..

《慧灯·问道》第五季戒律篇第5期 1.如何理解“要发菩提心,就要守菩萨戒”? 2.对于大乘修行人来说,受菩萨戒是必须的吗? 3.没有受居士五戒,能直接受菩萨戒吗? 4.受持..

《慧灯·问道》第五季戒律篇第4期 1.八关斋戒的由来是什么? 2.八关斋戒对修行有什么意义? 3.八关斋戒都有哪些种类? 4.破了居士五戒,还有资格受八关斋戒吗? 5.守八关斋..

《慧灯·问道》第五季戒律篇第2期 1.怕破戒而不敢去受戒,怎么办? 2.受戒越多越好吗?受戒的等级越高越易解脱吗? 3.破戒和犯戒有区别吗? 4.破戒后最好的忏悔方法是什么..

《慧灯·问道》第五季戒律篇第3期 1.擅自修改誓言有过失吗? 2.学习《易经》会不会破皈依戒? 3.佛教徒对外宣说没有宗教信仰,破皈依戒吗? 4.皈依戒中的“不伤害众生”具..

戒律外寺制僧规的产生及其特点和意义周齐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佛教有戒律。这不仅在道理上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也是众所周知的。佛教的戒律,在释迦时代即形..

戒律是阻挡邪风的墙◎陈亦新:修行为什么要守戒?●雪漠:我们先从婆罗门教谈起。婆罗门教的修行者也会解脱,只不过不是佛教认为的那种究竟解脱。婆罗门教有多种瑜伽修炼,..

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佛陀成道五年之内,僧团和合清净,后来逐渐开始制定广戒;在佛陀涅槃前,留下“以戒为师”的最后教诫。从根本上说,佛教是以解脱为根本目标,..

问:女众到寺院,律中会有特别的戒法,为什么呢?女众来到寺院,有哪四点要注意的呢?答:这一部分是特别说明女众到寺院时,应当注意的事情。因为女众往往情执比较重,所以..

戒律的艺术(2007年7月24日)我先介绍一下戒律在佛教中的历史渊源、地位和意义。海外有一位法师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说得很对。释迦牟尼..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