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愿娑婆会净土弘开众生福——两位净土高僧海山老和尚与仁焕法师谈话纪实2010-09-03(海山老和尚,一九二八年二月初八生于四川省西充县。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
圣人、佛、菩萨跟我们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为什么要注重我们的念?我们是失念,失掉念头。念佛、念佛,就是一念,那就注重我们现在念佛。要念,我们念这个是什么呢?..
很多道友出家受戒或住几年佛学院之后,经常生起这么个问号:怎么样修行?大家都听过经,每部经都有修行的方法,只是你没有深入去学,或者修观、或者修事相的修行像礼佛、拜..
大家要明白,因果律是通于三世的,所以要深信因果。有漏业一定要受有漏的果报,无漏业受无漏的果报,现在我们出家修无漏业就不会漏落三界。要想去有漏、获无漏果,那必须得..
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相、我所见的相..
你要想成道,想断烦恼;你想精进,想多念念佛、多拜佛,可是身体不帮你忙你心里头想做,但是身体做不到。例如说我们念经,这是佛给我们规定的,没有休息时间。中夜的时候,..
“敦煌菩萨”竺法护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李尚全敦煌学辑刊·期刊原文“敦煌菩萨”竺法护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李尚全[兰州]《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1期(总第45期)77-82页------..
从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谈「看话禅」虚云老和尚是参话头而悟道的。三十一岁时,天台融镜法师教看「拖死尸是谁」的话头。此后行脚参学,研究经教。五十六岁时,在禅七期中,因开..
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一、前言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第一位大论师,著述丰富,有「千部论主」之称[1]。他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2],在他丰富的论著中,广引当时所见的..
最后看第二十二愿菩萨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
大乘初期至中、后期菩萨思想的变迁水野弘元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初期大乘时,行者策励于修行波罗蜜,菩萨思想达到巅峰;中期大乘时,开始对菩萨与佛陀作思辨性、哲学性的探讨..
有些人认为虚云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他根本是空的不认识他的人,认为他的脾气很大;你认识他了,什么都没有,都是空的。虚云老和尚教授你的时候,是随时随地要你明心。他的开..
我们是一个普通的清众,住在常住里,没有忏室、静室,怎么办?那就用你的心念圣号,不能磕头,就以观想来磕头。但是有个条件,你一定要至心。一切的方便要你自己去想,从方..
知客师父领几位新落发僧前来礼源公。知客:师父,他们想去受戒。源公曰:他们妄想多得很,还没受戒就妄想纷纷,你问他们在这里十年、二十年不动,行不行?一受了戒就跑,去..
四川德阳万佛寺2011年农历五月佛七开示录(五月十六上午海山老和尚开示)最圆满最究竟的因果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信众,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11年6月16日,我们中国共产..
《大般若经》中菩萨正性离生的探讨林崇安教授一、前言菩萨的正性离生,是菩萨道中不落入声闻地和独觉地的关键阶段,以下依据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来探讨其内涵。此中..
四川德阳万佛寺2011年农历五月佛七开示录(五月十六下午海山老和尚开示)实践亲证方不退转今天下午我们讲如何得受用。佛说了这么多种法,三藏十二部经,究竟哪一种方法能够契..
四川德阳万佛寺2011年农历五月佛七开示录(五月十七下午海山老和尚开示)一门深入勇猛精进大家学佛都是为了争取有成就,如何能够实现?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学佛要依教奉行,特..
四川德阳万佛寺2011年农历五月佛七开示录(五月十七上午海山老和尚开示)怎样念佛容易成就我们学佛是以佛的心愿、佛的行为、佛的慈悲心来开发我们的心,以佛心佛愿佛行来转变..
参禅人,首知瞋怒,为伤身害命之渊府,并不费大事。见人与我不利,闻人与我有害,即恶言一句,眼珠一翻,大脸一红,始做瞋怒生活。有语言争吵者,有拳打脚踢者,有送官加刑..
问:《地藏经》里的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密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是什么意思?请慈悲开示。大安法师答:这是六度的梵文的翻译。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
在好多大乘经典上,如《法华经》所说的舍身、燃身、燃臂、燃指,这是表法的,不一定非烧不可的。我跟一位法师讨论这个问题,过去的虚云老和尚、八指头陀烧了两个手指头,他..
在地藏经《称佛名号品》里面,地藏菩萨利益众生,说个极方便的法门说了很多佛,称这些佛名号、乃至于耳根一闻到这些佛名号,就解脱了。但是如何能闻到这些佛名号?那得靠善..
傅大士,齐明帝时东阳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业为农。建安四年五月八日生,少未读书,常与乡里人等网鱼。每得到鱼时,却又以竹笼盛之,沉入深水中,且祝曰:欲去者去,..
第十二讲如何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修行的关键问题在普贤菩萨请问的这段体现出来。我们天天说修行,实际上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光学佛的人要明白,不学佛的人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