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旻寺密参禅师


序 一
恩师密参上人,讳觉励,号密参,河北省安新县人氏。生于一九一六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俗姓赵,名章印(小华)。师父自幼因父亲双目失明,家境贫困,没钱读书,靠外出打工来谋生。年二十一岁时,因缘成熟,于北京普德寺依瑞林和尚出家。二十四岁于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受戒后亲近当时北京一带最有名的宗门大德,北京弥勒院的真空老禅师。二十六岁南下到扬州亲近高旻寺来果禅师。三十岁从扬州南下,至广东韶关云门寺亲近虚云老和尚三年。一九五二年,师父回高旻寺后受来果禅师委派,到上海高旻寺下院莲花寺任监院。自师任莲花寺监院后,高旻寺一直未派他人前来接任,因此师于莲花寺任监院直至文革。文革期间,莲花寺被改为工厂,师亦被迫编入厂内,参加工作谋生。宗教政策落实后,师恢复僧籍,于一九七九年冬来到绍兴宝林山修建寂静茅蓬,安心养道,接引后学。一九九二年九月初一午时,师世缘化尽安祥示寂,享年七十七岁。荼毗后得舍利三百余颗,众弟子感念师德建塔于寂静寺后山,塔名寂照。
弟子昌融,有幸跟随师父六年学习禅法。期间,时常听到师父同参传来老法师,及其他老法师们讲起师父的种种事迹,师父平时开示的时候也常提起自己过去参学的情形。所谓言传身教,师父的许多行迹颇有现身说法的意味,令见闻者获益匪浅,难以忘怀。综观师父一生行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亲近三位善知识,顺境学禅;中年时代居住闹市,逆境行道;晚年时代隐居深山,接引后学。师父一生的修学事迹,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今值恩师圆寂十五周年之际,为感念师父的恩德,将师父一生的事迹,略加叙述,编集流通,以供宗门学子研习参考。
公元二O O七年岁次丁亥七月
惭愧弟子昌融述于香林寺
序二
恩师人格贤善,淡泊名利,生活清苦,为法忘躯,真修实证,慈愍于一切有缘众生
师父于初修行时即具强烈出离心与无为菩提心,终生广行菩萨道。文革灾难浩劫中也未暂时稍退,于任何顺逆境中,以自我修证与随缘度众为头等要务,勇猛直前,解行并进。
三宝具有真实信心,尊师重道,虚心好学,无傲慢心。一心亲近承事虚老、来老等宗门巨匠,用心参究,不遗余力,终至发明心地。并广参各宗各派之诸大善知识(此事略中,恐繁未述),真可谓广闻博学,宗教皆通,法法圆融。
师父曾发誓此生护持高旻,誓言坚固,未有丝毫懈怠。
不昧因果如法取舍。尤其于三宝之财务,微细处也是慎之又慎。处处以因果正见与佛制戒律开示于众。丝毫未曾毁谤三宝,从不诋毁他宗。
师父对宗门一法是瓜熟蒂落,智慧勃发,不论身处何境,唯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引导后学,因机予药,解粘去缚,循循善诱,开示趋入大光明般若空性解脱道。
密参上人示寂十五周年前夕,惭愧弟子昌印得见师父之事略,师兄督促作序,再辞不得,无奈以粗浅之语稍作表述。吾业障甚重而学识陋劣,如此作序,至心恳请诸大德多多体谅。祈愿将来修改增补再印时,由高僧大德为之作序。
二O O七年岁次丁亥七月
惭愧弟子昌印述于寂静寺
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因家境贫寒,师父多数住在姑姑家里,等到姐姐出嫁后,帮助姐姐家里放羊多年。在放羊期间,某日和一位一起牧羊的伙伴(即后来出家的传来老法师)拣到一本外道书籍,两个人爱不释手,专心研究,学习修炼外道功夫。
因拣到外道典籍,而知有修道一事;因对外道法门的修炼,而表现出对修道的渴望,在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缘分的牵引。有一天,师父和传来师父听说附近小庙有佛经可请,两人因此兴奋异常。于是,两个人就相约直奔那座小庙。到庙里向庙主说明来意,请得一本《大悲心陀罗尼经》。两人如获至宝,欢喜万分,如同久旱逢甘霖。佛法的甘露从此洒向师父干涸已久的心田,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表。师用双手将书托过头顶,一直走了六里路回家,途中不敢放下,十分诚心。或许正是师父的这份虔诚之心,及宿世善根的原因。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师父,竟然能够在一天之内将大悲咒背熟。
剃发染衣
师父二十一岁在北京西门头沟当采煤工人,工作十分艰苦。期间对社会人生渐渐提高了觉察力,进而悟知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人生苦难无常的感受,加之早年学佛的因缘,使师父萌生出家的想法。后经别人介绍,师父拜访了北京宛平县普德寺瑞林老和尚,向老和尚表明出家的意愿,老和尚慈悲应允师之请求而为之剃落。在梵呗声中,“金刀剃落娘生发,法王座下僧相现。”从此,远行的游子终于踏上回乡的归途,菩提种子开始在心中萌芽生长。
师父是独子,如果把出家之事告知父母,肯定会受到阻拦。因此,师父于宛平普德寺出家之事,家中并不知晓。母亲见师父很久没有回家,便到处打听师的消息,最后才知道师已经出家为僧了,不禁悲痛万分。后因念子心切,便从家里出来寻找自己的儿子。在保定一带各处寺、庵中打听师父的下落。母亲长时间找不着师父,心中思念过度,导致精神失常,到后来不知去向,下落不明。师父得知此事,心如刀绞,在用功过程中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悲痛之余,师父暗下决心,一定要参明心性以报答父母之恩。
亲近真公
师于二十四岁在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后,亲近弥勒院真空老禅师修学禅法。真空老禅师,河南人氏,二十七岁上太白顶出家为僧。真空老禅师出家不久,其姐姐也上山来出家,二人于太白山住茅蓬,共同修学禅法。参究“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话头,一住就是七年。有一天,真老背米上山,因路滑失足,米袋坠落在地,顿时打破了参究疑团,人法双忘,大彻大悟。开悟后,真老紧接着又闭关三年,功夫上大用现前理事无碍,于是发菩提心下山弘法,来到北京弥勒院。弥勒院是一个一、三、五、七间殿堂寺院。天王殿一间,大殿三间,禅堂五间,法堂七间,两边配以厢房的中等寺院。当时,弥勒院是同宗老和尚任方丈,同宗和尚首先请真老任客堂知客,后来请真老为首座,主管禅堂及管理全寺事务,弘扬宗门大法。
弥勒院规矩很严格,但与其它寺院规矩有所不同。既不是金山、高旻等大丛林古规,又不是其它小寺院规矩。真空老和尚教人初下手参禅用功的方法是,参究“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师父刻苦用心、勤奋好学,给真公留下很好印象。不久,与师父一起放羊的故友,得知师父已出家为僧,便写信给师说明自己也想发心出家。师就此事向真公诉说,并征求真公意见。真公听后对师说:“我不见其人,单观其友”。不久,故友来到弥勒院,依真老剃落,赐法名传来。从放羊时一起研习外道典籍,读诵大悲咒,到如今一起出家,共同受教于真公,师在修道路上从此多了位生死同参。
初参话头
传来师父出家后,向师父叙说了师父家里面的情况。师父得知母亲因寻找自己,而下落不明,很有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心里十分悲伤。但事已至此,如今只有加紧用功,参究话头,明心见性以报父母之恩。可是这件事还是给师父带来影响,造成用功不得力,每当在用功的时候老是想起母亲,使师父一度陷入困惑之中。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困惑,师父自己想出一个话头来,把“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话头中的“父母”改为“一念”,以“一念未生之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参究定心。虽然参究“一念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可以解决当前困惑,并且能把心定下来。但是这个话头毕竟是自己所选,未曾求得善知识真公的印证,心中多少还是有点疑惑。在一次向真公请开示时,就此事请教真公,说道:“用父母未生之前话头,提到父母二字难以定心。因为父母不同意我出家,我是逃出来的。所以不提父母这个话头,自己另想办法,用一念未生之前话头参究才能定心”。真公说:“能够这样用功也行,不一定非提父母这个话头”。得到真公的印证,师对此话头生起信心,用功也就更加得力了。
修行障碍
真公是一位严厉的善知识,凡是来弥勒院参学者,都必须学会做功课所用的三椎(大磬、木鱼、铃鼓)法器和生活当中剃头、补衣服、做饭所用的三刀(剃刀、剪刀、菜刀)。
师父初到弥勒院时,对于两堂功课法器还不熟悉。有一位年近五十岁的天津老居士,跟真公出家。他在家时就已经学会了法器,敲、打、唱、念都相当熟练。他与师父很有缘分,常常发心教师父敲打法器和一些唱念。
在冬季的一次禅七中,天津来了很多居士参加。真公在禅堂里坐的位置是首座位,师父是监香,手持香板站在真公旁边,。参加坐香的师父和居士们,不管是谁,如有昏沉被真公看到,真公就会用手一指,监香师就要上去下香板。师父的这位同参在此次打七期间,被师父也打了好几次香板。同参被打香板后心里很不舒服,当着这么多天津居士面前,恨师父不给他留情面,于是生起了嗔心。
禅七结束后,这位同参还是怀恨在心,想找个机会报复。他在自己的裤腰内侧带上一把菜刀,想在没人的时候向师父施行报复,将师父砍死。可是没有想到因为冬天菜刀太过冰冷,造成拉肚子,所以第一次害师父没有成功。这次失败,并没有让那位同参有所醒悟,反而更加记恨于师父。没过多久又在厕所路旁的一个角落堆了好几块青砖,准备待无人看到时以便下手报复于师。可是,他在那等了好多天始终没有机会下手,这次报复也未能成功。有一天晚上九点养息后,大家都睡在禅堂两边广单上面。那位同参实在忍不住了,看师父没有动静,以为师父已经睡着,就向邻单的一位师父说:“这个觉励师以前我对他那么好,常常教他敲打法器,可是在这次禅七中,他当着那么多天津居士面一点不给我留面子,打我香板,我恨死他了”。并将以前想要害师,用菜刀和砖头没有得手的事一起说了出来。邻单师傅听完后大吃一惊,这时师父并没有睡着,也听的一清二楚。第二天邻单师傅来告诉于师,叫师小心一点。师想:“怎么办呢”?如果向真公禀报此事,真公肯定要把同参赶出山门的。这样做的话,就会和同参结下更深的仇怨。如果自己离开了弥勒院,那位同参心中的仇恨不但没有办法解决,同时也就失去了亲近善知识学法的机缘。后来师想了个办法,只有和那个同参讲明事情的原由,并向他求忏悔才有可能解决此件事情。所以就留心观察同参的举动,以便找机会向他忏悔。有一天晚上大家养息后,同参起身出了禅堂门,师父随即也起来穿袍搭衣,带着具在门口等侯。不久师父看到同参回来,师就向同参展具磕头求忏悔,向同参说明上次打禅七下香板的原因,请同参慈悲谅解。同参见师父向他磕头礼拜求忏悔,也就没有了报复的心念,就对师父说:“你这样求忏悔,我自己也很惭愧,以后咱们还是好同参,共同在此学法修禅。”真可谓冤家宜解不宜结,退一步海阔天空。
善友指路
在弥勒院,真公对前来参学的学僧规矩特别严格,如果有谁不守规矩,就要被真公训诲。“你是来学法修行的,不是谁请你来的,有你一个也不多,没你一个也不少,既然住在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真公经常用这几句话来教诫学子们。师在弥勒院很守规矩,几乎没有被真公训过。有一次,师路过厨房门口,习惯地向里面看了一眼,正巧被真公看到。真公就对着师父大吼一声:“看什么,里面有什么好看”。师父被吓的赶快往禅堂里面跑,想不到真公一路追到禅堂里来训师父:“我平时看你很遵守规矩,想不到今天你却像个鬼一样东张西望,有什么好看的,你哪里还有这些闲工夫来看。”师父被真公训了一顿,对真公的教诲铭记于心。从此以后不管是走路还是上殿,眼睛都不敢到处去乱看。一心用功办道,严守规矩,行、住、坐、卧不失威仪。
弥勒院分内、外二院,内院住僧众,外院住来此亲近真公学法的居士。平时,住在外院的居士们也经常进入内院禅堂,参加坐香、打七、听开示等活动。有一位老优婆夷,在外院住了许多年,亲近真公修学禅法,功夫深刻,大有见地。有一天在内院对师父说:“小师傅你有空的时候到外院我的房间来一趟”。后来没过几天,师父就去了外院她所住的房间。到了房间内,老居士请师宴坐。对师说:“你在这里亲近真老差不多有二年了,我看你将来能够成就大业。古人说,想从千人头上过,需从万人脚下行。在江苏有金山、高旻两大寺院,是大丛林专门成就衲子坐香修禅的道场。 如果你想去的话,我可以给你出来回的路费,你可以去那里看看适应不适应,如果不习惯就立刻回来”。师父早从来往参学僧中,听说过南方这两大丛林,也有意想去那里看看。现如今老优婆夷愿意成就,听了后就满口答应,说愿意去南方参学。.不久后,南行因缘成熟师父就向真公告假前往。
南下高旻
在民国年间江苏省有三大丛林专修禅宗法门,即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宁寺。四方禅和子们对这三个道场的评价,用一句话概括为:“金山腿子高旻香,天宁放参盖三江”。
镇江金山寺禅堂的规矩,在禅堂里坐香主张结跏趺坐(即双盘腿)。一天到晚每一枝香都要双盘打坐,这点一般初发心出家的和老年人都接受不了。当然能在金山禅堂住下的,其腿子功夫可以说是十分了得的,所以也就有金山腿子一说了。扬州高旻寺自来果禅师任方丈之后,主张禅堂坐香时间拉长,不一定要双盘,单盘也可以。因高旻寺坐香的时间要比其他丛林来的长,所以就留下个高旻香的评价。常州天宁寺常住比较富余,常住为了成就内外衲子都来坐养息香(即慧命香),吃放参(即晚饭)都放在禅堂内,并且还经常喝人参汤。所以这顿放参的丰盛,在江苏、浙江、江西三省,没有那一座丛林可以相比的。因此,天宁放参盖三江,也就在四方衲子中传开了。
师父南下目的为求佛法亲近善知识,得知禅宗高僧来果禅师住持高旻寺,所以在镇江下火车后,不往金山而直奔扬州高旻寺。
师父到高旻寺后,讨单进禅堂,随众参加坐香。堂内规矩与弥勒院大不相同。来公规定,凡是禅和子进了高旻寺山门,三年内不许出山门。高旻寺占地面积有一百三十亩,平原地势,四面砌高层围墙。常住僧众主要分堂内堂外两大类,堂内僧人一天要行坐十四枝长香,堂外僧人主要安排从事做饭、种菜等寺内的一些杂务,以及各寮口事务管理等。

参禅即是参公案、参话头。公案、话头有多种多样,有的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有的参“本来面目是谁”,有的参“拖死尸的是谁”,有的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如何参禅悟道(资料图)参禅以悟为期。参禅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悟。世尊出世的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任务是为了令众生开佛知见、..

参禅的下手方法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师傅和各位法师慈悲:本来我是到这里来参访、挂单的,常住一再客气,要我跟师傅们讲讲禅堂的一些用功方法。老和尚过去一直..

宣化上人:参禅就是持戒我们坐在禅凳上,一心参禅,参“念佛是谁?”抱住这个话头,绵绵不断,密密不忘,总是参“念佛是谁?”这时候,会不会去造罪业?或者杀生,或者偷盗,..

何劲松先生画作(资料图)禅是一种内心的觉悟,无法用语言表达。迫不得已,释迦牟尼姑且用一朵鲜花作为象征,将自己的证悟展示给大家,而上首弟子迦叶也正是通过这朵鲜花心领..

摄收身心,用功念佛(资料图)文:清心清代有个和尚,住在华严庵,平时话也不多,好吃冬瓜,人称冬瓜和尚。冬瓜和尚有一同参道友,叫慧照。慧照和尚还是蛮精进的,每日里佛号..

参禅靠自己,而念佛则是依靠他力。通过观想与称名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就会得到他们的加持。现在流行的念佛法门就是这种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而参禅却完全不同,参禅的道友..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

参禅什么是话头?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那..

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那么,如何才是禅呢?紫柏..

参禅为无上妙门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

禅译为“静虑”,又为“思惟修”。思惟就是参;静虑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思惟修”就是教你提起话头,念兹在兹,时刻不忘的意思。所谓“朝于斯,夕于斯”,在..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

美女在前参禅人怎么修?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

参禅为的是制心一处,参究真理问:禅宗的教义是什么?禅是什么意思?答: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

参禅悟道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

核心提示: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传高僧。1840年出生,母早逝,父亲于泉州为官。幼时乐闻佛法欲出家,父为娶妻两房而清净无染。19岁逃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

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

现在我想谈谈参禅的目的和参禅的方法。六祖慧能大师道出禅宗的宗旨:“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可知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果你参禅参到极点的工夫,..

核心提示:绍云长老,1938年生,19岁时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依止一代大德虚云老和尚出家,是老和尚的关门弟子。1956年在广东南华寺受戒,后回云居山,跟随海灯法师学习楞严、..

苏东坡苏东坡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时,住所与金山寺仅有一江之隔。他常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谈经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

初发心用功,怕妄想;工夫用久,怕昏沉。这是甚么道理呢?因为,你们全在昏沉、妄想里做活计,说怕妄想,怕昏沉,‘怕’的那个东西,亦是昏沉、妄想做的。怕妄想,不打妄想..

核心提示:宣化上人,黑龙江省双城县人,美国弘法第一人。1918年出生,19岁时母亲逝世,于母亲墓旁守孝三年,期间剃度出家。守孝期间,发“十八大愿”,礼忏坐禅、日中一食..

核心提示:来果禅师,生于1881年,湖北省黄冈县人,生来不沾荤腥。12岁时欲出家被追回,家人为娶妻,法师劝妻共同修行,未有夫妻之实。18岁时割肝救父。24岁于江苏句容宝华..

住宗门下的人,要行宗门下的事。你们要晓得:宗门下行的是什么事?若不明了,纵许你住一辈子禅堂,还是一个门外汉。我今天告诉你们一下子:宗门下的事,没有别的事,就是一..

一、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二、参禅非学问,学问增视听,影响不堪传,悟来犹是剩。三、参禅非多闻,多闻成禅病,良哉观世音,返闻闻自性。四、..

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摘自《星云禅话·真心不变》。妇人刚刚死去丈夫,带着七个子女过活。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因此跟随佛光禅师学禅,时日一久..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