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
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在功德文当中讲,如果我们念了三千到七千遍的话,那么所有的十方诸佛都时时刻刻保护你,所有的护法也好、空行母也好、本尊也好,都不离..
其实很多学者关于名称上面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和分析。从总的来讲,为什么叫“坛”?所谓的坛,据说是在那个寺院,当时不是叫南华寺,应该广东一个叫法性寺,这个寺当时有一..
《金刚经》有五处讲到功德,为什么要讲五次,有没有重复呢?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
看你发心对应的是福德还是功德,就是对应你发的什么心?你求福是福德,就象我们讲“无相布施”(“三轮体空”),不执著这个施者、受者、所施之物,那会“功不唐捐”;我们..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动中,木鱼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法器之一,不管是诵经礼忏,还是念佛上殿,都要用到木鱼。很多人不仅要问:寺院里面念经为何总要用木鱼呢?因为即使在..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
导致所有的慢性病,一直久治不愈,原因有两个,底下就讲两个根源:第一个根源是材料不足。第二个根源是毒素积累。通俗一点讲,所有的慢性病都是两个原因。你把原因找对,再..
我们说读诵一部经典,要恭敬受持、法加持受持、随闻入观受持,但其实最佳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超情离见受持。怎么样超情离见呢?我们常说装藏装藏,大家不是要给佛像装藏嘛..
经文字字皆血泪,焉敢将经容易看!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海涛法师各位手上有一个重要的经文——《佛说疗痔病经》。很多人说:我又没长痔疮,干嘛念它。这里面的“痣”不是仅指痔疮而已,一般讲是癌症。现在很流行得癌症,包括在佛..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木鱼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是有记载的历史却比较晚。这种特殊的器物,并非只在寺庙中才能够见到。早在明清时期,木鱼就已经用于宫廷音乐、昆曲以及民间音乐的演奏。通常大..
在藏传佛教的所有传承里,每月的初十或二十五,实修者都会举行荟供这种供佛仪式。这与我们平常的供佛是有差别的,因为它可以用来忏罪。为什么要经常忏悔罪业呢?阿底峡尊者..
在日常生活或阅读文章时,我们经常使用或者看到“刹那”,这个常用词汇其实源自佛教。在日常使用中,“刹那”一般指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但“刹那”究竟有多“长”(有多短..
弘法宜持论公允,理事圆融,不可偏执,不可意气用事。净土法门是一代时教的特别法门,胜异方便,然与通途法门并非冰炭。蕅祖云:净土一法乃“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心态,是诵经的“发心”已落在执著功课的“数量”上了。可以自己反观一下,是不是会有诵完经之后,想赶紧在群里“打卡”报数的想法呢?若如是,则表明内..
这个常住,就是是寺院。什么叫「侵损常住」呢?侵损常住什么东西呢?饮食,吃的东西;财物,常住的财物。所以没出家的人在庙上住,一定要给供养的。你没有给供养,譬如住了..
佛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弘扬《法华经》。“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能做到这三点,就有资格为四众弟子说《法华经》。首先,入如来室。入如来之室,就是入佛..
整个华严经(八十华严)共有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华严经》主要讲三个内容:一、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境界;二、阐明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果位,需要圆满哪些行愿;三、以善..
我们平常诵读的《华严经》多为《八十华严》,对佛教经论了解比较多的人可能还知道《六十华严》《四十华严》,以及其他一些品会的异译本。可是佛教的《华严经》的版本仅限于..
从天台家的观照来看,观照现前一念心性。一念心性,不要被它现象所迷惑。《楞严经》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超越时间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
我们净土行人有两种:一种呢,就是专修专念——口念弥陀,心想弥陀,身拜弥陀,但是这种专修的人要业障轻、善根强,他这种人也很容易成功;还有一种,就是叫圆修,我们也要..
在一些古今流传的一些佛教经典中我们总是能找到一些简短却令人深省的故事,以下就是摘自于《贤愚经》中的一则小故事: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穷苦,名叫南陀的老太太。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