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和受戒的区别

现在我们周边有好多人的家里都供奉着好多仙位,包括我们已经学了佛的家庭。这些仙家在我们家里一直供奉着。有的是刚刚请来的。有的是已经请来好多年。每日虔诚礼拜。这些神..

佛陀说:“我是佛陀。我住在祗园精舍。将来住在世间一切处,进入大涅槃,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我怜悯你,所以才来救你。”发狂的弟子听后,不由得在佛陀面前俯伏叩头。佛陀又..

菩提心与大悲心有何区别?“菩提心”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即予众生乐,拔众生苦之心。大悲心属于菩提心的一部分,即下化众生的部分。发菩提..

皈依受戒之后,能否穿戴含有动物毛制品的服装呢?佛法以慈悲为本。所以,做为佛弟子都不忍心伤害众生,更何况剥它的皮,用它的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物..

阿阇世太子对提婆达多非常恭敬供养。他在王舍城附近,为提婆达多建筑了富丽堂皇的僧院,每天以五百车的物品供养。因此,提婆达多的门下有了五百个弟子,他的名望渐渐增高,..

如果初学者不明白“佛、法、僧”三宝的德行是依据佛所说的什么法义,如何“由浅入深”成就的,就谈不上“自皈依佛”及“自性皈依”的“深入修证意义”。(一)《阿含经》上..

虽然佛陀的法驾还没有来到祗园,但是民众日日夜夜企盼着佛陀的到来。唯有一些外道不喜欢,嫉妒佛法的流传,他们集会商量,想要和佛陀开一次辩论会,在会上辩倒佛教。给孤独..

佛陀继续说法:“人有主观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攀就有客观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以结果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由于心与境遇合的六识,因此就生起那老病死的循环。而..

导师开示:三宝是佛法的核心,皈依三宝是学佛的根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教徒,标准就是你皈依了没有,皈依了就是佛教徒,没皈依就不是佛教徒。学佛从皈依三宝开始,最终要..

自从开始修学,我就有了皈依的愿望,直到这次有机缘能去西园寺皈依,很激动,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期盼。30号晚上我们到达苏州。西园路的北边是我们住宿的地方,而路南就是西园..

看到儿子依然健在,而且皈依佛陀,耶舍的父亲高兴极了!他自己也愿意皈依佛陀,做一个在家的弟子。这就是佛陀优婆塞弟子的第一人。耶舍的父亲恳请佛陀明天到他家中受供。第..

药师佛是谁?药师佛,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

初学之人大都停留在感情式、偶像式、权威式的皈依信仰中当然不论已皈依、未皈依,只要心向佛法僧三宝.都可说是佛教的信众。但是如果当初皈依佛教时,不是为了追求佛法真理..

问:师父您好!我的心里一直的念头就是念佛回家,虽然我没有那么精进。一直没做皈依,我该怎么皈依呢?是去寺庙里做皈依么?求师父指点。卓格活佛:你天生具有如是的感觉,..

菩提导航APP内测的过程中,有同学问,定课中的“列提纲”怎么理解?是啊,在这之前,有几个人会想到为定课“列提纲”呢?这里不揣浅陋,尝试从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就是:1、人道的修行方法。2、天道的修行方法。3、声闻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4、缘觉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发愿”?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广大愿心。后亦泛指许下愿心。词语释义:发起誓愿之意。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别..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对中国的历史、医学和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佛教为外来教,扎根于中国文化习俗并迅速壮大。本文旨在探讨道和佛两家的区别,并无任何褒贬之义,若有不妥..

小乘释教原始释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释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释教又称作上座部释教或南传释教,是释教最基本的两大派系之一。小乘释教与大乘释教..

【何谓三皈】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从何处回头?依靠什么?「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

在三皈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1、敷座请师──由受皈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皈依师升座。2、开导────开示三皈依的意义。3、请圣────迎请..

我国是大乘释教的再生区域,所以我国的释教徒,不喜欢小乘一词,一谈便是大乘法门的菩萨道与菩萨行,假如被人戴上了小乘人的帽子,几乎便是奇耻大辱!现实上,大乘精力,当..

恒常不灭是说永恒存在,不会消失,即原来就“有”的。不生不灭相对于涅槃,也是指后世修为,恒常是指先天,先天即“有”,也能够说那个“道”的存在!“人生五十载,去事恍..

慈悲是什么意思?慈悲和善良的区别慈悲,是慈与悲的合称,是一种高级善、德行的表现。「慈」是给予快乐,愿给一切众生安乐;「悲」是拔除痛苦,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合起来就..

我们都会说要走“中道”或者“中庸之道”,然而每个人的头脑对这两个词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人们走的中道和中庸之道其实是相异的。有些人理解的中道和中庸其实是平庸、无..

“从今以后,我要以佛陀为究竟的导师,以佛法为究竟的道路,以僧众为究竟的道友,以上师为究竟的怙主。”这样从心里猛厉地祈祷,忆念,才是真正的皈依。通过这种方法皈依,..

讲到十番显见,因为《楞严经》文义特别的艰涩,有时候转来转去,就转进去了,好像捣不清楚一样,四个字一句话,有的尚可以一目了然,有的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一个内涵,四..

【原文】凡皈依者,必须志诚恳切,修持净土法门。若仍用外道炼丹运气等工夫,则成邪正不分。或至以邪为正,以正为邪。此种人千万不可令彼混入。若先曾学外道法,后知非正道..

六道众生由于各自根基、认知水平、业力差别和身心需求的不相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皈依心态与皈依对境,处在各不相同的皈依阶段。众生为什么会去寻求皈依?咱们知道所有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