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母


guǐ zi mǔ

鬼子母,鬼子母神(Hariti),又称为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称之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

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关于她归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劝其一同赴会庆贺。此女随行,欢喜踊跃,不料中途流产。此时诸人均弃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恼恨,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药叉神将婆乞多之女,婚后生五百儿。她自恃强力,天天捕食别人的幼儿。佛陀闻悉后,十分忧虑,为解救王舍城中无辜幼儿之厄难,决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弃恶从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爱怜,佛陀乘其外出,将其幼子隐匿。鬼子母归来不见爱子,焦急万分,陷入惊悲狂乱之中。最后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诉失子之事。佛陀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少了一个,尚且如此,世人只有一、二个孩子的,失去了心爱的骨肉,不知有何等悲伤。鬼子母闻言果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信奉佛教。元杂剧《鬼子母揭钵记》即写此事。民间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后来又将她与妇女生育联系起来。其实在印度佛教密宗里就专门有为祈祷妇女顺利生产而修的“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是鬼子母的梵名Hariti的音译)。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真言经》(一卷,唐不空译)。但中国百姓却爱将她视为送子娘娘来礼拜。鬼子母的形象,据佛经记载,是美丽的天女形,身穿天缯宝衣,头戴天冠,耳挂耳珰,白螺为钏,身边有一童儿伴随。著名的大足石刻北山一二二号窟即诃利帝母窟,窟中所雕鬼母是一汉化的贵妇人形象,头戴凤冠,身着敞袖圆领宝衣,脚穿云头鞋,坐于中式龙头有备无患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右手放在膝上。

我们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大罪人!就如黑夜游神,东漂西荡!

不久,众人苏醒过来,高声齐呼:“多痛苦啊!多么叫人悲痛伤心啊!不肖儿女太使父母伤心啊!”

……有的捶胸自责。由于过度悲伤,全身毛孔都流出了鲜血,一时气闷昏了过去……

佛陀说完父母的深重恩德,众善知识个个感到悲痛,伤心不已。有的五体投地跪拜!

……永无止境,非笔墨所能形容!儿女若是不孝,其罪即使向神明忏悔,恐怕也难以洗脱掉的!

父母思念子女之情,永无休止。父母对于子女的深恩大德,真是浩瀚无际……

……好像和父母断绝似的,使父母日夜盼望,寝食不安;就如被倒悬般的难受!

有些不孝的女儿,随丈夫在外居住,远离故乡爷娘,一点也不思顾父母……

对丈夫子女的感情颇为深厚,但对至亲的父母却日渐疏远,真叫父母痛心!

父母稍微说她几句,内心就生出怨恨的心理!

有的女儿在未嫁之时,还懂得孝顺父母,一旦嫁人之后,却变得不孝起来!

父母的教悔却充耳不闻,或出口顶撞,全无敬老之心,真叫父母伤透了心……

把父母冷落一旁,视同外人。妻小的话言听计从,百衣百顺……

常见有的儿子为了供养妻儿的生活,不辞辛劳,以博取妻子的欢心。

“为人子女理当善尽奉养父母的责任,不孝儿女却不当一回事,使得父母含羞受辱,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怕受人取笑。”

不闻不问,使得父母暗自悲伤饮泣,自怨自叹何其不幸!

有的子女祗有孤父或寡母,理应格外孝顺才是,但事实上却不然,把父母冷落一旁,任由他挨饿受冻……

……没有照料扶持,父母年事渐高,形容憔悴,身体衰败,还要受到不肖子女的连累。

从来不向父母请安,嘘寒问暖,使父母感到空虚无比。

……使父母悲痛心乱。清早出外游荡,直到三更半夜才回家!

酗酒赌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使同胞兄弟受连累!

一副无赖汉的嘴脸,欺压善良,鸡鸣狗盗!

有的子女不仅不勤于学业,且经常与不良朋友为伍,追逐异端邪说……

……抱病含恨而终!即使身死为鬼魂,也念念不忘爱子。不忍割拾亲子之爱,这是慈母的伟大!

……悲泣过度又得了气喘病;有的父母由于怀念儿女,无心经营生意,是以家道日衰……

……望眼欲穿,望得心如梵,肝肠痛断!因为思子流泪过多,眼睛都哭瞎了……

……不孝子女,一死百了。殊不知严父慈母,自爱子离家之后,日思夜想,时刻忧心……。

……日晒雨淋,白骨枯零,鬼魂流落他乡,从此与亲人家族永别,更是有负父母深恩!

……狼狈不堪,受人轻视,乏人照料,病入膏肓,弃尸街头,形骸腐烂!

……或判重刑,老死狱中。或遭病魔灾厄缠身,弄得贫病交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