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母


guǐ zi mǔ

鬼子母,鬼子母神(Hariti),又称为欢喜母、暴恶母或爱子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护法二十诸天之一,专吃人间小孩,称之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

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关于她归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劝其一同赴会庆贺。此女随行,欢喜踊跃,不料中途流产。此时诸人均弃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恼恨,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药叉神将婆乞多之女,婚后生五百儿。她自恃强力,天天捕食别人的幼儿。佛陀闻悉后,十分忧虑,为解救王舍城中无辜幼儿之厄难,决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弃恶从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爱怜,佛陀乘其外出,将其幼子隐匿。鬼子母归来不见爱子,焦急万分,陷入惊悲狂乱之中。最后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诉失子之事。佛陀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少了一个,尚且如此,世人只有一、二个孩子的,失去了心爱的骨肉,不知有何等悲伤。鬼子母闻言果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信奉佛教。元杂剧《鬼子母揭钵记》即写此事。民间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后来又将她与妇女生育联系起来。其实在印度佛教密宗里就专门有为祈祷妇女顺利生产而修的“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是鬼子母的梵名Hariti的音译)。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真言经》(一卷,唐不空译)。但中国百姓却爱将她视为送子娘娘来礼拜。鬼子母的形象,据佛经记载,是美丽的天女形,身穿天缯宝衣,头戴天冠,耳挂耳珰,白螺为钏,身边有一童儿伴随。著名的大足石刻北山一二二号窟即诃利帝母窟,窟中所雕鬼母是一汉化的贵妇人形象,头戴凤冠,身着敞袖圆领宝衣,脚穿云头鞋,坐于中式龙头有备无患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右手放在膝上。

……或与人同流合污,胡作非为,终被牵连,横祸飞来,郎铛入狱!

有些更加不幸,流浪异乡,交上恶人损友,自己又不小心谨慎,于是被人用计陷害!

……有的在他乡结婚成家,老死也不回家,从没想到这个身体从何处来。

……或者在外经商谋生,做各种事情,岁月蹉跎,人老悲伤!

一日被恶人损友所引诱,就拾弃了父母家庭,离乡背井,流落他乡。

最后离开亲戚好友,结交的都是损友坏人,日久成性,颠倒是非,为害自身,愚不可及!

……后来,性情愈变愈暴戾残忍,不但不听劝导,反而生出仇恨心理。

所做所为擅自主张,不把父母放在心上。由于长辈怜悯儿孙无知,都轻易放过他们。

出入家门时,不禀告父母,言行举止傲慢无礼!

虽然曾上学读书,但不遵从师长的训诲与父母兄弟的劝诫,不仅不听且加拂逆……

……欺凌尊长,打骂同胞兄弟,不顾亲情礼仪,真叫人痛心疾首。

对母亲的教诲不加理会,或出言顶撞,甚至怒目相视如仇家……

经历百般辛劳养育,但愿早日长大成人。有些儿女一旦长大,不知孝顺双亲,奉养父母……

父母只好等待子女恢复健康,那忧心成疾的病才会慢慢痊愈!

若一旦儿女有病,父母便忧心如焚,经常由于爱子心切而急出病来。

父母从不在儿女面前提到恩惠两个字,更不期望儿女的报答!

父母希望儿女能早日成家立业,对子女的爱护真是备极辛苦!

儿女长大成人,父母又辛苦地为子女准备嫁娶,筹集资金供儿女经营事业……

从呱呱堕地的婴儿,以至童年、青年、少年,父母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来教育子女,明礼义,修德性。

二年怀抱中,儿女喝的是母乳母血,直把母亲累瘦了。

孩儿尿床了,母睡湿处,却让儿女睡乾净的地方,没有丝毫怨言!

喂儿哺乳,手酸脚麻也都心喜。还要辛苦的为儿洗涤不净的衣物......

听说孩儿安然产下,慈母才能安心!小孩生下来,慈母怀抱不离。

……死去活来,经过无数的折磨才产下孩儿,慈母又担心孩儿是否平安无事……

如久病缠身无精打采,怀孕期满即将生产,还要受百般疼痛,血流遍地......

“你们都知道,母亲十月怀胎,腹中如负重物,坐立都不得安稳,吃不下睡不着……”

又说:“对父母不知恭敬孝顺,忤逆不孝,忘恩负义,真叫人心痛……”

佛陀又说:“虽然有的先天禀赋不错,可是有些人心性无知蒙蔽,从来不想父母对我们有多大恩惠慈德。”

佛陀说完父母十大恩德,接着告诉阿难及众人:“我看芸芸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