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之间要彼此相互尊重,常常心怀谅解,上级对下属也要心存尊重,而不是同情。这可分为两个重点:一是尊重对方的想法、意见、人格。如果在工作上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意见、..

禅定能让我们的身心暂时放下负担,享受完全的舒畅和放松。因此,追求定乐的人常常喜欢回到定中,不喜欢和尘世接触,导致厌世的结果。他们很可能长期隐居在深山里一直打坐,..

修习禅定的人,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于意识都不与外界接触,不受外境的影响、干扰。而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也和从前的回忆、历史,未来的计画、想象,以及现..

以佛教的立场而言,「解脱乐」才是究竟的快乐,而追求解脱乐的唯一道路,就是行菩萨道。然而,很多人把行菩萨道看得非常高深莫测,认为自己的层次很低,根本达不到菩萨的标..

所谓「欲乐」,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暂的快乐感受。然而,欲乐也有层次之分,例如,人间的欲乐和天上的欲乐不一样;动物的欲乐也和人类的欲乐不一样。即使同样是人,也会因..

行菩萨道的人,心中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也不计较自己是否能得到回馈,因此能体会解脱的快乐。可是,在世人的眼里,这样不停为众生忙碌是很辛苦的。可见,苦与乐的感受因..

快乐有很多层次,而一般人所追求的「欲乐」,是一种刺激、发泄以及官能的享受。例如,看美景以满足眼睛的享受、听音乐以满足耳朵的享受,或是大吃一顿以满足口腹之欲等,都..

佛法教导我们抗拒诱惑、破除对七情六欲的执着,多利用因缘观、慈悲观,以及转变观念等方法,但有时这些方法还来不及用上、观念还来不及转变,就已经陷入欲望的泥沼了。所以..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当我们刚陷入七情六欲的泥淖里时,都会觉得很甜蜜、很美好,但最后一定苦不堪言。《四十二章经》中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

身体障碍有不同的等级、类别,造成障碍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例如有些小孩一出生就得了蒙古症,有的一出生就少了一条腿,或是聋哑、眼盲、畸形。有些身体障..

四十多年前,我在上海时,听过一部电影《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曲《高山青》,里面有两句歌词:高山常青,绿水常流。描写台湾阿里山的风光。在我的想象中,宝岛台湾该是到处山..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受苦受难的都是菩萨的化身,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当做教材,向人们示现这世界由于人心的贪婪、无知,却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灾难。在我前往灾区探视..

在大震灾中,我们见到了许多感人的救灾事迹,如许多人以及远从各国而来的救援队,还有军中的官员们,冒著生命的危险,深入灾区,抢救与他素不相识的人;更有些人自身遭逢了..

课诵的原则,以定时做定课为主。内容应该包括供养、礼拜、禅坐、持名、读诵、发愿、回向等。所谓供养,是在佛前摆设香、花、灯、果、净水和食物。如果条件许可,应当每日换..

一般人之所以会恐惧,多半是觉得所处的环境中有种种的不安全,不知道何时会发生生命的危机?也不知道何时又会遇到突发的状况?恐惧有大有小,记得有一次我去哈佛大学演讲,..

这是常常被人问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果需要,又应如何设置?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

诸位台大医院的工作人员,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身心自在」。一般而言,在通常的状态下,我们的身心是不自在的。首先,我们的身分是不自在的,像诸位在医院里是医师,在家庭..

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慈悲心或是用智慧来处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用斗争、强权、愤怒,只能够让人家一时间有点怕你,根本不能解决事情,所以瞋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们..

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没有皈依过的;因为,皈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但会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已曾受过三皈的仪式。虽然未曾皈依三宝,他们却依然..

有人问起,做生意不能说实话,所谓老王卖瓜,自吹自夸,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那就无人问津了。既然如此,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再有人问,学佛..

曾有人问我说:「习禅已经十多年,总觉得没有什么进步,究竟如何才能进步?」我说:「我禅修已经五十多年,也觉得没有进步。但我不问有没有进步,永远把自己当『初发心』者..

工作中难免有顺境、逆境,很多人都怕碰到逆境,觉得挫折就是很大的打击。其实,如果没有逆境现前,一般人不容易成长。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挫折也是一种经验、一种..

苦与乐,往往不是来自于物质条件的富不富足,也不一定是因为身体的健康或不健康,例如有些人虽然很贫穷,或是身体不健康,却过得很快乐;有的人即使很富有,身体也很健康,..

如果你对工作有非你不可的责任和使命感,做起事来一定也能甘之如饴。反过来说,如果你觉得因为别人都不愿意做,所以才叫你去做,那就会痛苦得像别人用枪压著强迫做事一样。..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

佛教所说的口业有两种,一种是搬弄是非,一种是制造是非,这都是口舌的恶业。有些人说话的方式只是一种习惯,并没有想到是否造了口舌是非,老是爱讲来讲去,口没遮拦。每当..

从佛教的立场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正确的因果观念。但是,从因到果必须有因缘的配合,所以,有时候犯了重罪,也有可能只受较轻的果报。可见,因与果的关系并非一成..

一般人遇到无常,很可能的消极:「既然无常就不要管了!既然是无,还能做什么呢!」这是错误的无常观。正确的无常是指,因为无常,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必须珍惜,必须赶快趁..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心中诸多的烦恼现象,总是围绕著「我」在打转。为了「我」,总是觉得不满足、不自在,经常渴望、渴求著身外之物,不时的埋怨、怀疑、嫉妒、贪求、瞋恨..

佛教有一种「业」的观念,凡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经由语言、思考,或是身体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行为,都称之为业;因此我们任何起心动念或举手投足,可以说都是在造业。..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