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凤眼菩提舍利

“变自私为无私,家人也是众生,把家人看作众生来爱;众生也是家人,把众生看作家人来爱。当两个爱合二为一的时候,是不是众生、家人即无分别?在这样的基础上更方便建立起..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

法师开示之《发愿求生净土,就是发大菩提心》

进入书院修学一年多了,周围人评论我改变了很多:一改原来急躁的性格,说话语气平和了,眼神平静了,做事从容淡定了。何止如此啊!因为走进书院,因为有书院的“四个一”(..

爱染明王音译为罗哦罗阇。略称爱染王。密教诸尊中,住于大爱欲与大贪染三昧之明王。此尊为金刚萨埵,或金刚爱、金刚王等菩萨所变现。彼等菩萨为怜愍众生,故酬偿往昔之悲愿..

佛歌:《菩提本无树》好听极了愿听者吉祥平安!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禅法(下)——禅宗源头“达摩西来意”发微杨笑天《少室六门》本“二入四行”的最后还附了两首偈子,作为对理行二入的总结,《景德传灯录》将其穿插..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禅法(上)——禅宗源头“达摩西来意”发微杨笑天一、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的内涵及其在佛法中的地位和实践上的意义笔者曾在《法音》20..

净空法师:菩提心总是发不出来的,我有妙招。

舍利弗尊者作为华光如来,他这一期的国土是一个净土呢,还是一个秽土?我们看辛二这一段就容易清楚。看国土庄严,我们看经文。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

在我大约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出了一趟远门,去漳州。当然现在看来算不上远,就两三个小时的车程。那时,父亲还是出公差,去为生产队买一头耕牛。回来后父亲告诉我们一个出..

文│善更图│蒋红林7月1日这天,我们班第一次开展了班级感恩活动。清晨,师兄们按照约定时间到达位于苏州白马涧的白鹤寺。白鹤寺有着小布达拉宫的美称,始建于唐会昌年间,..

舍利崇拜,崇拜的是什么?魏德东2010年6月20日,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听到我国的一位着名佛教学者对当代中国佛教诸多问题,如临终关怀、往生、放生、佛寺功能、人间佛..

颂菩提道灯论菩提觉道灯,广度诸有情,善显三士道,凡圣皆称颂。六十九颂半,句句菩萨行,佛尊心要语,暗宇去垢风。阐明皈依相,菩提心充盈,明律佛遗教,福智勤相应。方便..

外在舍利与内在舍利张文良据说,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外出考察寺院建筑师偶然发现一块佛足石,于是带回家,高兴地给别人说,“以后遇到危难时,我至少还可以抱抱佛脚”。对佛足..

丽群似水的暮春五月,阳光正暖,携一缕浅夏的芬芳走进菩提家园。5月28日,我们班迎来了进班以来第一次庆生会。班级共修结束之后,在慈善义工兰英师兄的精心安排下,为本班..

安放佛舍利的阿育王塔在中国道坚法师编者按:阿育王塔是安放佛舍利塔的代名词。佛教入中国以后,这一名词就被佛教界广泛运用,特别是随着舍利崇拜的兴起,阿育王塔成为与舍..

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高振农中国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大影响。随着禅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直到今天..

佛教是一部舍利史——略谈佛教的舍利信仰与宗教经验李四龙去年,为了考证河南鄢陵县乾明寺塔的历史,笔者发现,佛教史料里保存了大量的舍利信仰资料。但是,这种舍利信仰并..

从鄢陵县的乾明寺发现的舍利略谈佛教的舍利信仰与宗教—略谈佛教的舍利信仰与宗教经验佛教是一部舍利史——略谈佛教的舍利信仰与宗教经验李四龙去年,为了考证河南鄢陵县乾..

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北京大学李四龙中国佛教史料里保存了大量的舍利信仰资料。内心的信仰,原本是一种隐秘不显的个人体验,但是,这种舍利信仰,竟以最直露的方式呈现给..

佛教是一部舍利“显圣”的历史李四龙要想从“真伪”的角度来直接讨论舍利信仰,其实注定了是会说不清楚的。世俗的历史与宗教的历史,存在很大的差异。世俗的历史,有时虽也..

烦恼转菩提烦恼转菩提,菩提是印度语,中国翻译为觉。觉甚么呢,觉悟自性。因为凡夫迷了自性,心向外求,对一切境界,执着分别,贪图快乐,讨厌苦,嫌弃苦,故有烦恼所立。..

新年礼物:「发菩提心」诸位善信、诸位护法信众、大家好!2008年即将降临,万象更新,送上一份新年礼物:「发菩提心」给各位,希望大家欢喜接受。发菩提心,真的是殊胜吉祥..

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菩提”,是“觉”、佛果的意思,即“无上正等正觉”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谓。“心”是能发之愿心。“菩提心”即是众生在生死轮转当中发起的..

菩提心的功德《法华经》穷子喻,大富长者之子幼时,舍父逃逝久住他国。后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其家大富财宝无量,无人继承。五十年后,父子偶遇。父见子便识,遣傍..

发菩提心做本分事明尧到今年八月为止,禅刊已经编辑了一百期。2002年,奉净慧老和尚之命,我在《中国禅学》杂志上,提交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禅..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