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难免没有魔来。魔有内魔,有外魔;外魔易退,内魔难降。如不能降,必要着魔;不但修功走失,亦且危险甚虞。若论降魔,约有..
【原文】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贪、嗔、痴、等杂糅其中,则佛慧便成众生知见矣。今既知佛慧本具,务于居心、动念、行事处检点,不令贪、嗔、痴、等知见发生。又须以..
甲、示念佛方法●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
【《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
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外在气质乃至相貌。一个人即使有无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无法让人产生美感。而一..
在利益社会大众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记者:您是怎么开始接触网络工具的?自己管理博客和微博吗?济群法师:网络我们一直在使用,并于十年前开设了个人网站作为弘法平台。..
问:如何以缘起的智慧看待生活?济群法师答:以缘起的智慧观照,了知一切皆是因缘假相,如幻如化,无常无我。其中的关键,是将这一智慧审视真正转化为自身认识,感觉它确实..
至于念佛方法,净宗经典与历代祖师大德提供了诸多繁简浅深的行仪。现代净业行人可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择一相宜方法修持即可。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遣..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如何修智慧、修般若这一块是非常陌生的,而这一块确实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佛的一代时教,讲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阎浮提众生分别..
如何行持,单刀直入就是信愿持名,你每天能念三万声佛号五万声佛号啊!这个带旧业,带新业,有清净心,没清净心,你都不要管,你每天能念三万声佛号,你尽形寿每天能念五万..
一个人他的福报的大小、智慧的浅深,就看他的胸怀。胸怀越大,福报越大,智慧越大。你念念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智慧就会浅,福报也会小。佛法修行为什么谈布施,布施就是打开..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
净宗念佛方法简便易行,而执持名号,持之以恒,达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标,却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兹拟念佛方法论原则与念佛的具体行持,略施讨论。一、方法论原则..
《包容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是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一位是传媒界领军人物,一个是佛界宗师,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
请问修行是容易还是困难,是难还是易?难啊,不容易啊!自己要改变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容易吧,我们说脸上无嗔真供养,口中无嗔出妙香,容易不容易?不容易的。让你微笑待人,..
问:念佛有哪些方法?持名念佛怎样才有功德?传喜法师答:在不同根器的人当中,念佛有不同的方法,上上根器的人是法身念佛,就是实相念佛,生活当中的一草一木、一行一动无..
【人生境遇何须料,岁月无痕独自游。寄语如今营营客,回光一照是来头。】人生应该具备三种现实而超越的境界,可是很多人却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人生,更不知道这最珍贵的三境..
第一种人生是平面的,平得就像一张纸。这样的人生很单薄,只生活在表面的一层。按照一般世俗的观念,我们每个人都必需有所依附。世俗的凡人依附的是名利、财富、地位、甚至..
这么多年以来,都是我讲给你们听,从今天起,你们讲,我来听。为什么?教你们各人发掘自性智慧矿中的宝贝。把矿中的金、银、钻石、砗磲、玛瑙、玉石等,拿出来让大家欣赏,..
世人一天到晚在竞争奋斗,不外都是为了吃饭、穿衣、财物、住处与名利,为这五件事颠颠倒倒,从朝至暮也没有一个真正休息的时间,虽然偶尔不上班做工,可是在家中就上电视班..
诸佛菩萨、贤圣僧,皆有无上的大智光明,无漏无尽的智慧。人有漏,因为有无明;佛菩萨无漏,因为无无明。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也就是糊涂,不明是非,不辨黑白。最大的漏,..
般若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又分为世间智和出世间智。世间智,是世智辩聪。什么是世智辩聪呢?好像现在科学进步,哲学进步,还有一切的学问,这都是世间的学问;他..
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一)财施。财施有内财和外财。内财是身心性命;外财就是一切的金银财宝,即是属于身外的财产,都能布施。大抵来说是..
智慧与烦恼就如天平的两端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烦恼若轻一点,就能增加智慧。倘若能敞开心胸,多去关怀社会人群,内心就没有空间装载烦恼。修行就是要学习去除烦恼,..
问:何谓「用菩萨的智慧教育子女」?证严法师答:就是「不要把得失的心态,加诸子女身上」。父母与子女血缘、感情密切,易因过度操心而成子女心理的压力,致使子女无法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