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措活佛逆境中觉醒

诸葛亮说:“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又有人说,人生犹如梦一场。人生若梦吗?之前,我感触不深。总以为,这种表达是世外之人的清高姿态,或者是文艺青年笔下的情绪感言..

通过在三级修学学习,让末学理性地认识到,自己来到了一个合法正信的佛学团体,来到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心灵家园。在这五浊恶世中,三级修学就像一股清流,让末学迷茫的心灵重..

通过学习佛陀的求道、降魔、成道的过程,让末学再次对《走进佛陀,认识佛法》有了深刻的认知。佛陀出家之后,就开始了求道的生涯。这个道就是解脱之道、觉醒之道。所谓解脱..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匆匆流逝,一去不返,好像开学时激动的心情还未平静,参加三级修学却已经半年多了。这段紧张而充实的时光,可以说是我人生中过得最踏实的日子。时间带给..

古来人跟我们这样讲的:顺境,你可要注意了,这很危险,容易堕落;逆境是增上缘。古人形容顺境与逆境是怎么比方呢? 逆境是当头棒,你可以不接受,或者求忏悔;顺境,你躲..

五停心观——用佛的智慧走出人生的逆境——感恩禅第三十一期贤崇法师开示杨柳整理这两天慧文师父带领大家行、住、坐、卧,言谈举止都要如理如法,还要言行一致。大家在这两..

佛法博大精深,修学者在闻思修行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往往缺乏详尽全面的解答和指导。因此,《慧灯•问道》栏目组特邀当代藏传佛教大德、色达喇荣五明佛学..

“鼠”你为首最有福,在大家欢声雀跃辞亥迎子之际,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冠状病毒的肆意蔓延,一时之间,很多人焦虑、恐慌、不知所措。感恩佛法的智慧,让我很快理解了这场疫..

我以前是个唯物主义者,一直忙于物质财富的追求。特别是成家后,总想让这个小家的日子越来越好。通过自己的努力,虽然物质条件一天天地改善了,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觉得这..

精读了《生命的回归》后,末学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很惭愧,我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和尚,参加三级修学虽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越学越觉得自己的修行浅薄,越学越觉得..

“谛法师专修净业,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撑持道场种种心,皆死尽无余。 那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要读懂几个要点:一个是意识到这几个难,我们一方面已经具足了,另..

在修行过程中都是凡夫,对一些事情一些人冷漠没有热情这也是可以理解,因为你修行的大慈悲心还没有出来,当然别人的事情跟我无关,别人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整个社会的..

《心灵创造幸福》一课,导师从五个方面为我们开示了幸福问题。关于逆境,导师告诉我们,不接纳逆境是痛苦的放大器,接纳则是转化的智慧。同时还告诉我们,“对于人生来说,..

问:修行人是如何拥有安忍一切逆境的勇气的呢?索达吉堪布:作为一个凡夫人,对安乐都非常执著,谁也不愿意感受修行的痛苦及遭到怨敌的侮辱诽谤。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与..

各大菩萨中,每个菩萨的性德不一样,导致他的功能,还是有所差别的。比如文殊菩萨代表破,破掉种种的执着,普贤就代表建立,要建立庄严的华藏世界。观音和地藏,和我们比较..

唁电梦参长老治丧委员会:惊闻一代高僧、华严座主上梦下参长老于2017年11月27日(农历丁酉年十月初十)16时30分安详示寂,深感痛惜,深切哀悼!世寿百有三载,僧腊九旬将近。..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大家下午好!我就不说题外话了,直接进入主题。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藏传佛教的四大学统,也就是法脉。研究佛教必需要懂得它的来龙去脉,要从源头去寻找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来..

有位博友在评论里给我留言:“师父您好!顶礼师父!以上的经、咒,在持诵时有什么禁忌?南无阿弥陀佛!谢谢!”说起禁忌,不由得会联想到民间信仰。民间信仰里有诸多禁忌,有些..

时间过得真快,进入三级修学已四个月。回想当初参加读书会,真的是有因缘的。之前我陷入人生低谷,整日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忧伤,胡思乱想。一次偶然机会,我走进读书会,非..

问:师父,念佛或持咒时容易昏沉犯困,是业障现前吗?觉醒法师答:虚云老和尚在《皮袋偈》中曾写道,“始终如一念阿弥,不昏沉,不散乱。”初学者在念佛持咒或禅坐时,最常..

详解僧衣颜色的演变史色彩,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譬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颜色在朝代更新换代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一个朝代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象征性..

有些静坐禅修者很喜欢依靠外在的气场,当他们到了某个安静的地方禅修时,感觉很容易就能心静下来,因此他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坐禅修的话,很快就能入定了。其实入..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说,感别人的恩,改自己的过,道理要明白,你感恩感得喜悦,改过改得喜悦,因为什麽?目标清楚了,这辈子要成佛成祖。取法于上,得乎于中,要生到常寂光土..

《耶赤》经典里讲:“不要总看众生的缺点,不要看个别修行人的缺点,特别是不要看师父的缺点。”佛经里为什么说我们不能看众生、修行者和上师的缺点呢?因为,我们的双眼可..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