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妙心法师简介

论“化仪四教”中渐教的现实意义观当世之学佛者,每多舍渐求顿之辈,却浑然不知与佛同时之舍利弗、大迦叶等,尚是渐教根性,况我等末世凡俗?观释尊说法时,渐初(阿含说法..

信息时代的心理保护消极信息的泛滥,很容易影响人们情绪的消极,希望大家注意这一点。由于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手段的发达,涌现出大量的非专业媒体,他们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

十番显见——《楞严经》的核心我们应该知道,楞严大定是性定,是如来禅的根本。这个自性之定的修行有两种途径。一是据因望果,二是依果行因,区别在于见不见性。因此,七处..

四阿含的现实意义佛陀既然先说小乘,鼓励自了的修行,那必然是有道理的。与大乘法相比,小乘虽然没有利他度生的胸怀,但却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利”,是得到了解脱的利益的。..

关于“权实”的初步认识“权实”是佛教术语。“权”指权巧方便,指为达到目标而不得不采取的种种方法和措施;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在“用权”,《金刚经》不是说“我所说法,..

欲界话离欲问:在学佛的过程中,出现信心不足的现象怎么办?妙心法师答:修道的信心,其实不是佛法给的,而是无常逼迫的。释尊出家修道,是因为游四门,见到了老、病、死和..

初学佛者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这么看:修行什么最重要,要看你目前最需要什么,什么就最重要。也就是先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的学佛的程度..

信仰中不容置辩的因素——戒律佛教有不杀生的教义,你却拿两只鸡来说事,这就触犯了佛教的禁忌。等同于一个不信回教的人到清真寺去,对穆斯林说:“我现在家里有一颗猪头,..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三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当阿阇世再次带领从人前往提婆达多僧团供养时,提婆达多开始一步步地把他酝酿已久的计划向太子游说。他首先向太子勾画出了一个..

楞严修证玄谈反闻也好,反见也好,做的都是回光反照的功夫。既能如此,还要加强反观。直到疑虑断,生死灭,心安寂,自他浑然一体。此时才能于一切法毕竟坚固生决定信心,称..

神鬼莫测话“彗心”智慧是佛法的运用,智慧不只一种,而是无量的。三皈依中不是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吗?因此智慧是从权从用而论,而不是从实从体而论的。智慧在佛法中..

痴定须明理事定,转眼就忘;不光是不记昨天的事,定力再深的话,刚说过话刚做的事就忘了,只好没事找事做。这也是修定的必经阶段。不知道喜,也不知道悲。空空寂寂,找烦恼..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二再说频婆娑罗王有一位亲戚,名叫摩诃目犍连,幼年出家修行,在世尊成道之前,目犍连已经是一位名闻遐迩的外道师了,和另一位大外道师舍利弗交往甚..

修行要不要挂在嘴上?修行不要挂在嘴上,那要挂在哪里啊?修行不修行,全在身口意三个方面。口业也是修行的重要部分,不是吗?有人说,学佛要修心,不要总是挂在嘴上。其实..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一当我们面对着数以微尘计的佛陀净土、菩萨净土的时候,未免会心生疑惑:按照前文的说法,我们为了最终建设好自己的佛国净土,必须先要往生到他佛净..

《摩诃止观》之十乘观法十乘观法:一观不思议境、二真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识位次、九能安忍、十无法爱。如上十法可度生..

当邪念不止的时候佛法之中,没有张冠李戴的忏罪法。也就是说,你对众生犯下的过失,在佛前忏,只是理忏,也就是认识上忏悔。除此之外,还有事忏。事忏就是在轮回中,因缘际..

转心与转境关于转心与转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世间法和佛法两个层面来认识。如果从世间法来说,古今中外每个时代都会有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无论他们是思想家、文..

声闻藏、菩萨藏、方等部及其他经过三次结集后,所有的佛经都被编入了大藏经中。如果简单地把大藏经分类的话,那就是声闻藏和菩萨藏。这是从人而论的,不同于经、律、论的分..

论学佛法的四大步骤但凡学经,都离不开这四个步骤。它们是:消文、释义、入理、谈玄。“消文”,意思就是消化文字,首先要弄懂字面的含义,这个阶段佛教把它叫做消文。“释..

杂譬喻之三[原文]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著其前。后有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前鬼言:“此有人..

杂譬喻之二[原文]菩萨布施不惜身命,如昔尸毗王以身施鸽。天帝释故往试之,知有菩萨志不。释语毗首羯摩天:“汝作鸽身,我当作鹰逐汝。汝便佯怖入王腋下。”俄,毗首自返身..

关于净土五经修学《净土五经》,应该先知道五部经之间的关系。普及率最高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也叫小本弥陀经),应该作为首选。接着应该学《无量寿经》(也叫大本弥陀经)。..

“无住”与“生心”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到底是什么心?(妙心法师)答:菩萨道的要求是什么,生的就是什么心。因为《金刚经》是教菩萨法,起初问的就是“菩萨云何应住?..

多闻与实修缺一不可学佛不能孤陋寡闻啊,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正知正见都是从多闻中来的。虽然多闻未必有修行,但多闻足可以立正知正见,让一个佛教徒与外道邪众分开。佛法的..

《心经》别说以后谈佛法,要避免一个心理,那就是尽量用现代语言去解释佛法。为什么呢?学佛的工夫在于静观,听法需要静观,说法也需要静观。只要彼此间都在静静地观照,文..

《四十二章经》达世如幻章撷要简解[原文]佛言:“吾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兴化。如四时木。”[消文]什么是“化..

关于冤魂索债的解释佛经所说,四十九日托生是不应该怀疑的,那是佛眼所见的真实相。那么,冤亲债主纠缠不清的事应该如何理解呢?大家对这个问题,大部分人受《三昧水忏》的..

一佛乘杂谈“十二因缘”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佛法教我们用..

四阿含思想在中印佛教时期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通过几本经了解一下阿含时教化的特点。出于由浅及深的考虑,一开始不便接触教义太深、逻辑性太强的经典。所以..

相关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