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
前面讲到桥陈那比丘知道:原来三界这个地方是住旅馆的,我们是客人。他觉悟到三界是一个苦恼的处所,从这个地方他产生了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当然还要有智慧。前面说客人是约..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珍宝。大地能承载万物,含藏有丰盛的矿产资源,这是现代人所共知的实际,用来描绘我们的心肠也含藏无量的珍宝,要以孝道来开掘。在《地藏菩萨本愿..
咱们看到这世间真的有才智、有福报的人,咱们很景仰他。光景仰不可,你要想想他是怎么才华得到这样的福报,他前生修的,咱们假定也想得到这样的福报,咱们这一生要竭力的修..
在2009年9月份,末学看了老法师的地藏经解说视频后,才痛下决计做一个实在的修佛人的。从前,虽深信但不实修,隔三差五的念念佛号,看了老法师的讲经后,才茅塞顿开,并且..
法鼓山有一位信众,肚子里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后来又涣散到腿部、背部及至全身。受尽痛苦糟蹋今后,她的心结反而打开了,很豁达的告诉我说:「要不是这场病,让我受了这些痛..
持松法师(1894一1972)法名密林,学密后上师赐灌顶号人入金刚,以私淑玄奘,又自号师奘沙门。俗姓张,湖北荆门人。家世业儒,父绪炳,世号南坪先生。母官氏,生子三人,持..
应慈法师(18721965),法名显亲。他终身教演《华严》,行在禅宗,因自号华严座主,晚年又别号拈斑白叟。俗姓余,安徽歙县人。父根源,早亡,母周氏,信佛甚虔。家业盐商,..
慈惠、慈嘉二位法师留日期间,一天相约到日本料理店午饭。坐下往后,发现邻桌一对年青爱人正在专注肠说话,疏忽了身边五、六岁大的儿子。这个小男孩十分生动,自顾自地往来..
慈惠法师的父亲张辉水老先生博古通今,以持诵《金刚经》为日课。四十年前的台湾,鼠患猖獗,他家里的家私都被啃噬得坑坑洞洞。张老先生心生一计,在屋里的各个角落放置捕鼠..
海涛法师开示:专注顶礼水中佛,乌巴库尊者!假设各位去过缅甸、泰国,处处就看到这一尊,这个叫发财佛,所以也叫水中发财佛,要发财的就要拜这一尊。为何?因为这一尊便是..
1907年11月5日,赵朴初出生在安庆天台里四代翰林府第中,是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赵文楷的后人。父亲赵恩彤,任过县吏和塾师,生性宽厚,家中作主的是母亲陈慧。家中设有..
智慧法语:菩萨道是以平等觉悟度众生为本菩萨是站在菩萨戒的根本上,借由人的因缘来行六度。菩萨道不是只讲人本思想而是超越觉悟人本,是以平等觉悟度众生为本。..
编者按:数月前我就风闻,只需是国际上稍微有点影响的灾难,发生后第一个赶到灾区打开救助的,一般不是某个政府或官方组织,而是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民间救助组织。当被救助..
遇到了一个佛菩萨般有智慧的放生人,他的言行深深打动了我。早年我去买小鱼小鸟,老是对卖主不以为然,有一种傲慢的心态在作怪:你们这些不明白因果的意外人,做这种捞鱼打..
智慧法语:菩萨度化众生是无私的菩萨的慈悲是无着的菩萨大士开化诸人。立于佛道求圣路者。于一切法而无所慕。具足慈心行佛之仁永不有处。彼慈如此故谓无着。——《阿惟越致..
要考虑因果,作准确的挑选当时台湾的规则通过堕胎是合法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堕胎是合法的,就定心随意去做堕胎的事,因为我们所做的事,终究会回到自己身上来,因果的酬报..
提示:在燃香供佛时,还请勿必留神用火安全!我家里供奉着地藏菩萨,在供菩萨的那间房间里,除了供桌外,还有一个木制的大抽屉,上面还用丝经盖着,在上面放些东西,有一次..
为老公念心经,菩萨真的加持为其开才智了同享我家的一件事给我们。我一向认为,真实的爱,是要将佛法传达给他,是要度化他。让其信佛念经。给他人念心经,真的是十分管用。..
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着出世的宏愿,七岁就落发做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作战事,带着妈妈到华山流亡,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
智慧法语:菩萨的慈悲是无所不包的菩萨大士开化诸人。立于佛道求圣路者。于一切法而无所慕。具足慈心行佛之仁永不有处。彼慈如此故谓无着。——《阿惟越致遮经》【注释】菩..
西陵下先生说得好,法师诗词的一向特性是意境高雅,流转天然,不必僻事,人人可懂。李叔同诗词的最大特征是空灵、含糊。法师在谈到自个的人生感悟时,屡次说到空灵二字,他..
夜色很浓浆稠成幽静的大海两条游鱼在海里嬉戏幽静吞噬了国际游鱼吞噬了幽静在幽静的国际里漫六合是空行母高兴的歌唱在幽静的国际里烈焰的海洋迸出刺目的光辉在幽静的国际里..
智慧法语:普贤菩萨行忏悔时都说了些什么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华严经》【注释】普..
智慧法语:菩萨有一种方法能断除一切诸恶道苦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十善业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