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善知识是念佛达到一心不乱,系心一处的境界,比如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他的心里只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一念,他的心没有第二念了,只有一念,说话只有说话的念,讲..
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或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因为其色不正,故叫坏色..
(1)持戒:首先要了解对方是否已受具足戒,受戒后是否学戒,是否已明四相五法;然后才谈是否遵戒、守戒、持戒。或许有居士会问: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信众不能阅读学习,..
所有的修行者都面临共修与个人修行的选择,也就是共修与独修的抉择,两种修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佛弟子到底是独修还是共修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分析结合我们的实际修行情况..
1.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即为清朝皇室的太庙。除了帝王之外,古代凡有官爵的,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庙”––即同族子孙祭祀..
我们现在来去亲近善知识僧呀,他也是有一些,怎么讲呢?比如说善知识的五德,我们可以这样去观察。他的德行里面占了这几样,比如说证德,证德就是说圣人僧,有可能是一地的..
如今珠串盛行,很多人手持佛珠但却不读佛法,佛珠已经成为一种身份或者修养的标识,渐渐换了形式。那么佛头、珠数、开光这些佛珠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今天文玩君就带大家..
大家去寺院第一件事肯定是上香.然而,其实大多数人都缺乏正确的上香常识,因此才会被各种商贩钻空子利用.所以一直都很想写点文章普及一下上香的知识,希望大家看过之后也能转..
这问题相当含糊,易于混淆。首先,我们肯定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着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专精..
按照目前世界上所统一的佛诞时间,佛诞生于距今2557年,中国历史记载则是诞生于周昭王24年,距今3040年,到底哪一个正确,历史学家及佛教界无从考证。下面将网上搜来的有关..
释迦牟尼佛要求我们多亲近善知识,多听闻经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哪怕就是这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怎么来的?也是经上来的。经是谁说的?是佛说的。我们不听佛说的,..
这问题相当含糊,易于混淆。首先,我们肯定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著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专精..
师兄问: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法师答:这问题相当含糊,易于混淆。首先,我们肯定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
【编者注:时下火热的“《法华经》译文变动之辨”经常牵扯到藏传佛教依止上师的问题。汉传佛教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的上师法不对;藏传佛教的某些人认为上师说的就一定是对..
禅堂是丛林寺院僧众集体共修的地方,因此禅堂的规矩很多。禅堂坐禅遵循祖训,如坐禅用燃香的方式来计算坐禅的时间,所以又称坐香。在禅堂里,方丈和尚以及班首执事讲开示或..
劝请善知识住世我们要以身、口、意种种方便,常常劝请善知识住世。善知识的范围很广,包括佛、大小乘圣者甚至凡夫善知识,我们都应该通过身顶礼、口赞叹、意恭敬,这样虔诚..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在西方现说法的是报身。报身之本是法身,这个法身“遍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所以各个地方,到处是阿弥陀佛的法身。不但到..
问:老和尚慈悲,弟子多年寻觅善知识,希望能够救济苦难的众生!《法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当中,佛告宿王华菩萨,若如来灭度后五百世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
大悲咒的宗教意义、此咒来历(体)诸佛所说:大悲咒的流传极为久远,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观音所弘: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于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首次听闻大悲咒。..
这个「恶知识」再解释一下子。在其他的经论上讲,恶知识有四种。什么叫恶知识呢?“内有怨心”,他内里头呢,根本就没有平静,有怨恨心,外现是个知识样子,也是一个有知识..
我们学佛之人,如果遇不到自己的善知识,你想在此生修行得到大利益,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末法众生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这个经典浩如烟海,所谓是“书..
佛陀时代,有两人为莫逆之交,视对方为良师益友,以「知识」互称。后来,其中一人因故犯罪被迫逃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向他的好友求救,没想到对方不但不愿开门,反而问:..
在这个世界修行的路上,我们共同唯一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才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也是圆满究竟的老师。佛在涅槃前,交代我们要以戒为师,因为戒律唯有佛陀才可以制定,以..
一个人找老师,一定要找好老师;交朋友一定要交有德的朋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对象都能影响我做善事、发善心,这就是值得我们交往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条件有四个:一、要有悲..
我们学习佛法,经常会听到善知识这个词。对其含义,每个人都能说出大概,但详细分别其内容,则往往比较笼统。其实,善知识是佛教一个专用名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指代某种学..
为什么说要亲近善知识远离痴眷属呢?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周围都是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是那一类的人。所以请不要抱怨你周围的人都是坏人,都是令你看不惯的人。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