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
一个有南无,一个没有南无那么南无的意思是,恭敬,归敬,顶礼,皈依。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一句“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刚才说,南无是恭敬的意思,也就是说常念南无观..
供养佛前灯,红色、黄色光有什么分别?佛前供灯光什么颜色?这个是没有分别的,佛要有分别佛是凡夫。供养我们一定会想到,佛菩萨必然是如经典上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所著作的,比较侧重于显教的内容,还有一本密宗的《广论》,这两本是分开撰写的,讲解的角度和内容也不同。在显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密..
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
如果你自认是个金刚乘弟子的话--无论事实上是真是假--只要你认为自己是金刚乘的修行者,那么你就有责任维护这个深奥的传统。在金刚乘中,保持祕密非常重要。金刚乘之所以称..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前面都是约着凡夫的发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
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今人,常把“师父=师傅”来作称呼,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不少同修,仍常把师父作“师傅”称呼,其实,这一点是为不妥。父简释:“..
学佛的人,往往会碰到一个问题,每部经都讲功德最大,最消业障。咒语也是,大悲咒,楞严咒。佛都宣扬功德第一,好像没有听过有第二的。每个都第一,就反而麻烦了。但实话说..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叁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是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
佛门当中讲的十斋日,出自地藏经。亡人过世作七,也是出自地藏经。可知,地藏经里所说的,对我们日常生活讲得很多,而且都非常重要,这是这个法门以及地藏菩萨利益众生具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
希望更多朋友加入到背诵佛经的队伍中来,加入到每日背诵普门品与金刚经的队伍中来。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学佛者,是佛陀真正的弟子,皈敬佛陀的五戒十善,深信因果。在信和恭敬心的基础上,躬行实践,真正接受佛陀的思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修正自己的言行,增长智慧和..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在各种关于佛教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记者朋友们将佛教寺院称为“寺庙”的,有时候和一些居士聊天,也经常能听到他们说:“我哪天哪天去庙里烧香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以下经句更是其中精华,读通此经,即可开悟。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
从通达空、无住入手,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
五蕴又作又作五阴、五众、五聚。“蕴”是聚积的意思。“五蕴”也指一切有为法的五种要素,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教五蕴指什么?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迷信对社会的危害较大,宗教信仰对社会有许多积极的影响。迷信不能解决人的心灵归宿问题,宗教信仰能够为人的心灵提供一个较好的归宿。有宗教的人对自己的信仰有理性的认识..
《心经》是佛教经典中字数简短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一部短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法的精髓、心脏与核心。所说的内容,足可统摄八万四千法门。在佛教大乘教典中,对“..
念咒的一个关键就是不能用嘴吸气。。。首愚法师开示金刚念诵要决(一)气功修炼金刚念诵是一种最高的气功修炼法,重点在换气方面。换气时务必把嘴巴闭起来,或慢慢吸,或一..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任何法都是佛法。有些人学了佛以后,非常小气,皈依佛,不拜邪魔外道。我有时候到乡下去,看到土地庙,那个土地公是用泥..
佛教不讲许愿,讲发愿。前者是把希望寄托于神秘的外力保佑,后者是策发自己内心的力量。每一个人的际遇,都是由于自己的造作,别人是无法代替自己去努力的,佛菩萨也无法帮..
很多人学佛后,没有多少魄力了,然后悲观了,这似乎是佛法的错。其实不是的,是没有懂得佛法的真正意义才会如此。但是,不是说懂了,就能够真正乐观起来的。要乐观,也要靠..
净土宗和华严宗,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刚才通过内涵的介绍,我们就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这两部经典都是大乘圆顿之教,都是展开的佛的果地上的境界,也同样是大不可思议..
当我们作完佛事之后,常会念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但若我们在诵念类似的回向偈时,只是参照仪轨法本口头上念念罢了,这样回向的..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