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三)604经(阿育王因缘经):本经叙述阿育王的出世以及赞佛供僧的种种因缘。《杂阿含》的604经自成一卷,重点叙述阿育王出生前后的一些因缘事迹。从经中..
第486经~489经(一法经):经中叙述若对一法乃至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的话,就能得尽诸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乃至十法,那么就可以达到“得尽诸漏..
第549经(迦梨经):本经是居家优婆夷与摩诃迦旃延尊者之间的问答偈语录。本经有些复杂,过去佛教大德喜欢用偈语的方式相互问答。在某一时期,佛住舍卫国的祇园精舍,而摩诃..
第546经(澡罐杖经):本经是梵志与迦旃延尊者之间的对话。一位梵志(泛指修行者)名叫执澡罐杖,在某一天拜访摩诃迦旃延尊者,向尊者请教一些问题:“何因何缘王、王共诤,婆..
595经:本经叙述无烦天子与佛陀谈及获得解脱的七位比丘。有一天夜里一位“无烦天子”(五净居天,第四禅中的第五天)来到佛所,向佛而说一偈:生彼无烦天,解脱七比丘,贪嗔..
第506经(帝释经):经中叙述佛陀在三十天说法,四众弟子颇念佛陀,于是请求目犍连往请世尊回还世间(阎浮提)说法。佛陀慈愍众生,“却后七日,世尊当众三十三天还阎浮提僧迦..
484经(跋陀罗经):本经是阿难与跋陀罗二者的问答录。佛陀的诸大弟子之间经常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比如说我们在前面见到舍利弗与摩诃拘希罗之间的探讨就十分经典。本经是尊..
597经(妙色经):本经叙述佛告天子,持戒定慧可得妙色,成就乘出之道,受到诸天所供养。首先是一位天子问佛:云何诸众生,受身得妙色?云何修方便,而得乘出道?众生住何法..
568经:本经主要叙述质多罗长者请教迦摩比丘有关“行”等一些问题。一、有关“行”1、问:“所谓行者,云何名行?”答:“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口、..
第334经(有因有缘有缚法经):本经的重点是阐述因、缘、缚三个名相。原始佛教在谈到具体的名相时,一般不会给某个名相以特殊的定义,这一点与现在的哲学术语完全不同。比如..
第459经:本经是佛陀与婆罗门之间的问答语录:婆罗门主张众生非自作、非他作,佛陀乃告之说众生有自作、有他作。有一位婆罗门来拜访佛陀,提出他自己的观点主张:“众生非..
第344经(拘絺罗经):本经是舍利弗与摩诃拘絺罗的一番对话,地点发生在耆阇崛山(灵鹫山)。本经在《中阿含经》中也有类似经典,此处只略述其要点。汇总一下,摩诃拘絺罗与舍..
第427~429经:此三经的重点,是有关如何修习四圣谛的话题。在上面的相关经典中,佛陀一再重申四圣谛如何重要,若不如实知四圣谛,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在427、428、429..
578经(惭愧经):本经叙述惭愧心为世之稀有。在二十二卷中,我们所见到的经文大部分都是以偈颂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说本经中天子对佛陀说:“常习惭愧心,此人时时有;能远离..
第331经(顾念经)、332经(覆念经):“顾念”是一种思想上的回味、期盼。顾念的对象,自然是六根所缘的六尘境。因此在331经中,佛陀指顾念分为六种,即六顾念,从色顾念至法..
第346经:本经叙述佛以十种三法,为诸比丘说法。此十种三法分别是:1、老、病、死——此三法为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意思是说大家都不喜欢此三法,世间有谁愿意衰老、..
第347经(须深经):这部短经很有故事情节,也很现实,通过本经的阅读,使我们能受到很多启示。从经文内容上判断,这部347经的产生时间,可能是佛陀住世的后期,准确地说,可..
第367经(修行经):本经叙述为了显现缘起,而须修习禅思。对于佛教中的缘起,如果我们单单是停留于表面理解或知见上,很难得到真正的收获。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当勤方便修..
575经:本经叙述质多罗长者从容而逝。命终后生于不烦热天,仍以神通至庵罗林,为诸上座说偈。质多罗长者不幸患病,诸亲友前来探望。据说有众多的天人来拜望他,对之说:“..
漫说《杂阿含》(卷十四)第343经(浮弥经):本经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主要讲外道问尊者浮弥有关苦、乐为谁所作的问题,尊者浮弥如法而答,后为佛陀所印可。在佛陀住世期间,由..
第548经(摩偷罗经):本经叙述四姓平等,唯有业的差别。我们知道,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无有差别,这种观点在古印度种姓制度极其盛行的时势下,是颇具有进步意义的。本经是叙..
396经(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报。“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暗冥,光明显照”,故而四圣谛亦复如是,它可以使圣弟子“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净..
佛教歌曲妙一法师-药师赞佛教音乐佛歌
582经(罗汉经):本经与581经大体相似,不作多述。583经(月天子经):本经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阿修罗王将月天子屏障(也就是月食),月天子十分恐怖,就到佛前皈依。阿修罗王..
第336经~342经:336经至342经,都是比较短小精焊,而且讲的都是与六根六境有关联的话题,因此合并略说。336经(六喜行经):六喜行指的是六根与六境相缘合,会产生一种欢悦..
572经:讲述的是诸比丘为根、境之间谁为系缚的问题争论不休,而质多罗长者为之决疑。比丘之间争论的话题是:“谓眼系色耶?色系眼耶?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
第446经、448经(偈经):本经以偈颂的形式,对前经进行分别解说。第447经(行经):叙述倾向如果同一,就会和合。“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
393经(善男子经):本经所阐述的是出家比丘(善男子)应懂得出家的真正目标。出家比丘的出家目标应该是什么?在本经中,佛陀重点提到了四圣谛——当然,四圣谛虽不是出家比丘..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第407经、408经(思惟经):此二经教导诸比丘:不应有世间之思惟,而应具备出世间之思惟。我们知道,佛陀具备彻底究竟的“五眼六通”,其中为我们所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