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座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三“五蕴皆空”,为什么叫“蕴”?“蕴”就是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的东西,看上去是有的,当它散掉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佛经里有个比喻说,像稻草人..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十为什么要弟子们培养福报,培养福德?与众相处的时候要替别人着想,不能替自己着想,你替自己着想,你永远就只有自己,你想成就是不可能的。有些人说..

印能法师《佛母准提神咒》经常听诵者,除身心疾病,增长福慧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四前面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二十五圆通#8226;真修行路。见道以后,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道而展开;没有见道之前,我们修行就是要按照佛陀的开示,从皈依..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六我们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在座很多居士,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人觉得,学佛了以后变得消极了,以前很积极的。有很多人问我,学佛修行是不是很消极?我告诉..

《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11佛法难闻,正法难信!【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五祖大师说了:如..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十三用楞严密咒来护持自己,佛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十方诸佛,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因楞严咒的咒心,得成正觉)。十方如来,执此咒心,..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五上午给大家讲过,见道以后的人,就是随缘自在。随所缘的境界,无论是善恶、好坏、是非、修行人还是不修行的人,对你来说都是佛性在显现。一切功能、..

附录:《华严五教止观讲义》习题集释华梵著一、解题部分1、《华严五教止观》论题含能、所二分,其中何为能依?何为所依?2、本论开为五门,具体是哪五门?又在义理上本论..

《lt;华严五教止观gt;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五释华梵著(续:第五、华严三昧门)【问:如是见已,云何方便入法界耶?答:言入方便者,即于缘起法上,消息取之。】通过前文..

《楞严大义》修道之四第二是众生相续。外在的世界是由我们大家共业的这个心而构造起来的。那么内在的、我们有生生死死、有一个我执、感觉有个“我”的这个有情众生的生灭,..

《楞严大义》修道之七第二节见道后的修道方法我们的行为是恶的,才构成了这五种结果。那么这五种结果,真正感受的人是谁呢?就是我们六根。我们六根接触到六尘,眼根跟色尘..

《楞严大义》修道之三2、三种相续如何感召了这个世界?佛在《楞严经》里面有详细地说“三种相续”。第一是世界相续,这是佛教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个很..

《lt;华严五教止观gt;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二释华梵著(续:第五、华严三昧门)【但法界缘起,惑者难阶,若先不濯垢心,无以登其正觉。故《大智论》云:“如人鼻下有粪臭..

《楞严大义》修道之九《楞严经》里面的修道分开两路,第一路就是二十五圆通。你喜欢哪一个尘,你喜欢哪一个法,你就在这个法上修圆通。你喜欢画画,就在画上修圆通,你见到..

《lt;华严五教止观gt;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八释华梵著(续:第五、华严三昧门)【问:既言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云何得入一切珠耶?答:只由不出此珠,是..

《楞严大义》修道之一第二章修道第一节见道前的修道很重要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楞严经》见道的部分。见道是修学佛法当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见到道,那我们..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没见道怎么办呢?《楞严经》里面又有第二个方法——耳根圆通。“二十五圆通”按照顺序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但是唯独“耳根圆通”跟大势至菩萨的..

《lt;华严五教止观gt;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九释华梵著(续:第五、华严三昧门)【《华严经·性起品》云:“为饶益众生令悉开解故,以非喻为显现真实义。”】上则直述法义..

《lt;华严五教止观gt;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七释华梵著(续:第五、华严三昧门)【故经云:“普眼境界清净身,我今演说人谛听。”解云:“普眼”者,即是法智相应,顿现多..

《楞严大义》修道之八有没有哪个地方会障碍修行的?诸位看看,有哪一种情形会障碍修行呢?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二十五有就是著名的《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每一..

《lt;华严五教止观gt;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释华梵著(续:第五、华严三昧门)【故经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解云:法者,即举缘起幻有法也;同性者,缘起即空而不..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第二节世界是如何感召而来1、万法本真昨天给大家讲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从十个角度来告诉我们,能够见道的这个“见”,即是我们的真心。“见”,有..

《lt;华严五教止观gt;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三释华梵著(续:第五、华严三昧门)【若有直见色等诸法从缘,即是法界缘起也,不必更须前方便也。如其不得直入此者,宜可从始..

《楞严大义》修道之六第三是业果相续。刚才讲了,由于六根跟六尘对立起来了,心和物对立了。心和物一旦对立,那么有情众生和无情的山河大地也就对立起来。在对立的过程中,..

《楞严大义》修道之五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心和物分离的原因,就是你把心和物的这种差别相生起来了。意识啊,专门是搞差别相的。专门去搞差别,就是心和物对立的时候。我们有..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一耳根跟闻性是有区别的。闻性圆通,那就是能看所看、能听所听,能所双亡。听到了就知道,我所听的声音,声音那里在起用,我有一个能听的性能,在听的..

《lt;华严五教止观gt;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四释华梵著(续:第五、华严三昧门)【三者,显法离言绝解。就此门中亦为二:一、遮情,二、表德。言遮情者。问:缘起是有耶?..

《lt;华严五教止观gt;讲义》释“事理圆融观”之二释华梵著(续:第三、事理圆融观)【夫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者是理,..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