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学佛网

无念、无分别的探究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之处,在于觉悟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或三法印的契入。对于般若的无念、无分别,有些人没有真正的体会,容易与禅定的无念、无分别混..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

五蕴无我黄国达什么是无我?杂阿含经中多说“色、受、想、行、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杂阿含第八三经:“多闻圣弟子于色见非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正观。受、..

扭转惰性精进修行黄国达精进能成就道果?许多人会有一个印象:觉得修行很难,一打坐、一念佛就妄念纷飞,听经闻法,回家之后就淡忘了!刚打完佛七、禅七,每天按时用功,久..

不增不减黄国达学佛修行的中心课题在于心灵的解脱自在,而要解脱就必须断除烦恼。以佛法的修行来说,戒律可以防非止恶,禅定可以收摄心念,但唯有智能照见实相,真实如理的..

“开悟”的迷思黄国达修学佛法若不具备正知见,很容易走错路;“开悟”是许多人向往的,但其中却有着许多的迷思。有人执着空,以空破一切法,甚至包括是非、善恶等世俗约定..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

生活中的观照黄国达前言*现代人的修行方式一般我们谈到观照,往往想到的是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屋子里,或是在森林里才能修止观。但是事实上现代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现代..

佛法的真实受用黄国达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

正见与迷思黄国达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着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

佛法的判摄与抉择——兼谈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理念黄国达现代人学佛常会遇到一个困扰的问题:在某一个机缘下,听到老师、法师的说法、或看到一本佛书而进入佛法,但是当他接..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

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黄国达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

寂灭为乐黄国达学佛的人常把“了脱生死”挂在嘴边,但是什么是生死?为何有生死?解脱的原理何在?如何才能解脱?雪山半偈前半偈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后半偈则是“生..

超越心灵的迷障黄国达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

苦的生起与息灭黄国达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

中观"无自性"之研究无自性是事物的真实状态,犹如行云流水般的畅通,形相不断地转换,鲜活而丰富,不是任何东西可以局限的;可是当自性见生起时,犹如水结成冰,一块一块地..

无分别心与无分别智黄国达阿含经有无相三昧,般若经强调无相、无分别,禅宗的信心铭有:“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可见“无分别”是修行的重要课题。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

心的观察黄国达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

禅修法门的抉择黄国达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

佛学漫谈甚深般若黄国达许多中观行者或禅修者,虽然般若智慧现前,明见缘起性空,不疑不惑,却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贪嗔的习气仍存,在遇到某些情境时,贪嗔烦恼仍会出现,..

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黄国达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真俗无碍、慈悲利他黄国达在悟见实相之后,身心逐渐融入缘起无我、寂灭如幻的法性大海,接下来,要修什么?如何修?小乘人倾向于“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显现淡泊自足..

灭苦之道黄国达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开启了生命的觉醒与解脱之门,而当时佛陀是在领悟了离苦行、乐行两边的中道法,以智慧观察十二因缘,破无明、断爱取,而息灭生死的大苦..

法的观察黄国达“法”(梵语Dharma)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教法、真理,二是泛指一切事物,如五蕴、六处、六界。要透彻了解“法”就要从法的两面──法性和法相来着手。“法性”..

觉察与观照黄国达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