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赞法师抗日

《莲宗宝鉴》译注卷一之三[原文]弥陀释迦本愿因地《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宝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无诤念发愿云,‘我修大乘取于净..

《莲宗宝鉴》译注卷二之一[原文]念佛正教说法界本无众生,众生缘夫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众生之药。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八良久之后,韦提希终于止住了悲声。仰望世尊,说道:“大慈世尊,且听弟子诉告。弟子夫妇二人对太子呵护有加,却不料他忤逆不孝,逼宫篡位,害父伤..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四俗话说的好,没有不透风的墙。无论你做得如何保密,消息还是会接二连三地传到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那里。然而,我们的这位大王,一者念在自己过去曾..

《莲宗宝鉴》译注卷一之六[原文]奉事师长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是知:师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

《莲宗宝鉴》译注卷一之十二[原文]深信因果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

问:如何帮助一个有赌博,不务正业的人早日回头?大安法师答:不务正业的人很多,都是无明烦恼习气很重。帮助他第一要看,你跟他的因缘,他能不能接受你的帮助。这里面并没..

大家要知道,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门余,八万四千法门代表通途的法门,通途法门称为门余,这个门余就是正门之余,正门之外的,于是净土法门就..

问: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才可以灭罪呢?良因法师答:依此运心,随所兴起,计功分课quot;,依着这个仪轨虔诚恭敬,随文入观,然后要计功分课,每天要做定课..

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对一对我们目前是属于哪一种,再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调整。那么既然我们的思考模式深深的主导我们,那么我们思考模式到底..

悟佛性通人性“人性”和“佛性”是两个概念。儒家思想探讨人性比较透彻,你可以看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那是介绍“人性”。佛教讲的是“佛性”,不是人性..

论“化仪四教”中渐教的现实意义观当世之学佛者,每多舍渐求顿之辈,却浑然不知与佛同时之舍利弗、大迦叶等,尚是渐教根性,况我等末世凡俗?观释尊说法时,渐初(阿含说法..

信息时代的心理保护消极信息的泛滥,很容易影响人们情绪的消极,希望大家注意这一点。由于当代社会信息传播手段的发达,涌现出大量的非专业媒体,他们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

十番显见——《楞严经》的核心我们应该知道,楞严大定是性定,是如来禅的根本。这个自性之定的修行有两种途径。一是据因望果,二是依果行因,区别在于见不见性。因此,七处..

四阿含的现实意义佛陀既然先说小乘,鼓励自了的修行,那必然是有道理的。与大乘法相比,小乘虽然没有利他度生的胸怀,但却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利”,是得到了解脱的利益的。..

关于“权实”的初步认识“权实”是佛教术语。“权”指权巧方便,指为达到目标而不得不采取的种种方法和措施;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在“用权”,《金刚经》不是说“我所说法,..

欲界话离欲问:在学佛的过程中,出现信心不足的现象怎么办?妙心法师答:修道的信心,其实不是佛法给的,而是无常逼迫的。释尊出家修道,是因为游四门,见到了老、病、死和..

初学佛者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这么看:修行什么最重要,要看你目前最需要什么,什么就最重要。也就是先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的学佛的程度..

信仰中不容置辩的因素——戒律佛教有不杀生的教义,你却拿两只鸡来说事,这就触犯了佛教的禁忌。等同于一个不信回教的人到清真寺去,对穆斯林说:“我现在家里有一颗猪头,..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三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当阿阇世再次带领从人前往提婆达多僧团供养时,提婆达多开始一步步地把他酝酿已久的计划向太子游说。他首先向太子勾画出了一个..

楞严修证玄谈反闻也好,反见也好,做的都是回光反照的功夫。既能如此,还要加强反观。直到疑虑断,生死灭,心安寂,自他浑然一体。此时才能于一切法毕竟坚固生决定信心,称..

神鬼莫测话“彗心”智慧是佛法的运用,智慧不只一种,而是无量的。三皈依中不是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吗?因此智慧是从权从用而论,而不是从实从体而论的。智慧在佛法中..

痴定须明理事定,转眼就忘;不光是不记昨天的事,定力再深的话,刚说过话刚做的事就忘了,只好没事找事做。这也是修定的必经阶段。不知道喜,也不知道悲。空空寂寂,找烦恼..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二再说频婆娑罗王有一位亲戚,名叫摩诃目犍连,幼年出家修行,在世尊成道之前,目犍连已经是一位名闻遐迩的外道师了,和另一位大外道师舍利弗交往甚..

修行要不要挂在嘴上?修行不要挂在嘴上,那要挂在哪里啊?修行不修行,全在身口意三个方面。口业也是修行的重要部分,不是吗?有人说,学佛要修心,不要总是挂在嘴上。其实..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一当我们面对着数以微尘计的佛陀净土、菩萨净土的时候,未免会心生疑惑:按照前文的说法,我们为了最终建设好自己的佛国净土,必须先要往生到他佛净..

《摩诃止观》之十乘观法十乘观法:一观不思议境、二真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识位次、九能安忍、十无法爱。如上十法可度生..

当邪念不止的时候佛法之中,没有张冠李戴的忏罪法。也就是说,你对众生犯下的过失,在佛前忏,只是理忏,也就是认识上忏悔。除此之外,还有事忏。事忏就是在轮回中,因缘际..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