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隆福寺慧广法师

戒法跟善法的差别。这是论它的性质,要是讨论它所成就的,它的作用的差别。如《阿含经》当中讲到:受三皈依,守持五戒,以一个平常的居士,他发心受三皈依、守持五戒,他将..

在生命当中我们自己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别人也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我们会一直认为说,我是比较重要的,别人是比较不重要的,自重他轻,这个观念是不对的,怎么说呢?因为..

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人生没有开始,就是无生。为什么生呢?那是因缘生,灭也是因缘灭。从一念心性的角度,生与灭跟我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自己是弄假成真了,我们一昧地..

虚云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说非常勤奋、非常节俭、非常慈悲,有甚深禅定功夫,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和巨大的功德。在虚云老和尚住世的一百多年当中,随便举一点点事情来讲,就有很..

老病宜念佛。《西方确指》衰老了,生病了,最应该念佛。但是往往处在老病的时候,不能回光返照认知这个事情。由于我们有多生多劫的身见,老病的时候还是在身体上计较摆在第..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包含了几层意义:一、天台宗的思想依据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依据,从而开展出基本的架构,即会三乘归一乘、开权显实..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

我们要止息一切的恶法,因为我们过去生当中,有很多的烦恼习气,不好的习气也是有,善的习气也是有。我们面对不好的习气惭愧悔过。菩萨要有一种增上惭愧的心,你要思惟业果..

【疏文】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则念极而空。无念之念,谓之真念;又念体本空,念实无念,名真念也。生无生者,达生体不可得,则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

那么正念真如这一块,什么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呢?我们看后面的一段说明。佛教讲因缘观,这个因缘观包括了杂染的因缘,杂染的缘起,也包括清净的缘起。我们在生命当中,..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

不如理就是说,你听闻了一个邪法以后,你自己在寂静处,一次一次加以消化思惟,这个时候,产生一种非正法类的分别,这就是一种邪见。我们知道想法跟见是不同:想法是不坚固..

当我们正念真如:第一个安住力,把心带回家,不迷不取不动。第二个调伏力,就是空假中三观来调伏。第三个坚持力,以愿力来坚持下去,永不退转。那这个地方安住的意思,告诉..

在家人通常说:心好就好了嘛,受什么戒嘛,不受戒与受戒就是有这个体,有受体,受体它有力量。你比如说在净人或者沙弥期间,我反正没受戒,无所谓,我尽量做就是了。然后遇..

菩萨遇到因缘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先观察你本来没有这个因缘的,安住在一念心性,从假入空,从一个假名、假相的因缘当中回归到一念的真如的心性。那么接下来..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

问:师父!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怎么面对如灰尘的人事因缘,弟子已经很清楚掌握到那个修持的诀窍,但是面对积极的修善,例如布施,我们要怎么在理观跟事修上让它可以合一?..

我们因为不悟到自心,所以我们的妄想就造成了我们的业力,就是无形的心这个念力强,就转化成有形的物质,这个物质就会产生各种层次面的不一样,层次面的不一样,譬如说射线..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

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

示施圣藏居士我佛教化众生。虽法门无量。要而言之。先进三皈。次受五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慧能断烦恼。烦恼为生死因。生死为烦恼果。从因结果。果又生因。..

问:有一些同修讲,广东某一寺院有某法师讲自己随时可以往返西方极乐世界,并可以带居士去,又带回娑婆世界,又说可以喝八功德水,等等,请问法师,是否真有其事?大安法师..

我们开始不再随顺我们的感觉而走,我们一个修行者,你真的要行菩萨道,你要放弃你的感受!如果你还在乎你的感受,你就一再的启动生死之门,你要离开三界,变成不可能!不管..

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大悲咒是观音菩萨与过去无量无数诸佛所护持,是诸佛共通的愿力所成就的咒。我们现在能因持诵咒语的功德力,分享观..

无朽问:云何仰酬祖父?菩萨曰:世间所谓孝者,以何为上?曰:能敬养,能为善,以无忘先德。菩萨曰:此虽孝而有限。唯能发大愿,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满,岂但福及九祖,即历..

一个开悟的圣人他就拥有人生宇宙的一切,为什么?他活在自己的清净世界里面,所以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他就是等于处于极乐世界一样,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心已经整个都..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这里就把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但受诸乐,跟娑婆世界作一个对比。他要时时扣紧两土的..

然复妙觐大仪,启心贞照。识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而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

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位技艺很好的厨师,经常被人请去帮做酒席。这位厨师有个好占便宜的习惯,总是趁主人不注意就悄悄割一块肉装进衣兜带回家。有一天他自己家里办酒席,..

相关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