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的秘密

如今珠串盛行,很多人手持佛珠但却不读佛法,佛珠已经成为一种身份或者修养的标识,渐渐换了形式。那么佛头、珠数、开光这些佛珠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今天文玩君就带大家..

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你不相信这句话,请离开。逢年过节到庙里烧香祈福,是中国人的传统。正月初一那天更是人山人海,所有寺院道观都是香烟缭绕,功德箱里塞满了钞票。每个..

《楞严》在唐代出现以后,经历过不断被圣典化的历史,这一经典化的过程通常是经由不同信仰共同体以注经的方式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制造而成”。《楞严》在宋代开始流行,到明代..

楞严经注释本甚多,诸如长水子璇之经科,及疏注等。民国复有圆瑛大师的讲义,内容甚丰。诸注疏本,均属佳作。今作拾遗,意在摭拾古德未取之义,略申管见。拙劣之文,自不敢..

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

《楞严经》卷十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

《楞严经》卷九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

楞严经卷八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花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

楞严经卷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

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

楞严经卷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

楞严经卷四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楞严经卷三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

楞严经卷二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咒比较难记,为什么?咒很多不是我们人间的语言,像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它是外太空的语言,它是不同维次空间里面,我们一般讲的神灵他们的语言。佛在讲经的时候,这些人也来..

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持名念佛。“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南无..

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

智海法师答:能海上师说,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显密不一不异。显密不能完全划等号,所以不一。但是,两者从根本来说又没有区分,所以不异。究竟理地是平等的,显中有密,密中有..

《楞严经》的整体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所以《楞严经》其实在破八识。这个八识讲起来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受,一个..

佛法唯识学认为:依报随着正报转。所谓依报,指种种境缘,比如贫穷富贵等等;所谓正报,即指种种起心动念善恶分别。有相应的心理,就会有相应的境缘,放在这里讲,就是由于..

简单地说,就是古人讲的“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偏重在体性,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但是《楞严经》它偏重在那个清净的本体..

明白之后只有“因果”。所以面对“因果”的时候就要去超越。怎么样去超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动心意识,不立知见,因果就超越了,业力就消了。我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古语道:“善恶一念间,境界全不同。”善恶不仅属于道德范畴,他在人的身体层面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难道还真有因果报应一说?善恶真的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寿命?这绝非危言耸..

我们常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律,人们都会点头认同,因为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无论是理论界或者是自然界。但对于一些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因果循环规律,一些人..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据大陆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年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

【经典原文】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楞严经》【经文解释】假设一切的比丘,以及修学佛法的在家居士,心就..

修道,一直以来被冠以很神秘的色彩。一提到修道之人,往往脑海里浮现的是“大罗金仙”、“元婴”、“金丹”等词汇,但这都是小说文学里的渲染,真正的道教、真正的修道之人..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