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
你若知道自古以来有多少社会栋梁、文化精英都是佛门弟子,奉缘起性空为智慧之极则而努力参究,大概就不会说所谓四大皆空只是为失意者提供一个遁逃的去处。生活中的林林总总..
很久以来,总是在思考,什么是随和?有人说,随和就是顺从众议,不固执己见;有人说,随和就是不斤斤计较,为人和蔼;还有人说,随和其实就是傻,就是老好人,就是没有原则..
这几年,每年我都开《妙法莲华经》法会,我就是这么一种觉悟:娑婆世界,它也是佛世界。娑婆世界,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世界。所以我们读大乘经典的时候会发现,佛陀在赞..
世人苦,就苦在要一个好上。就想着,生意一直都很好。我有个观点,钱不要来的太快,也不要来的太多,也不要太容易。如果太快了,太多了,人就容易奢侈。钱多了,就不把钱当..
中国的古籍里有“佛教”这个词,但是在古籍中,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诫,具体指佛经所记载的佛的言教。比如“七佛通戒偈”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
决定参加法会时,首先为自己做好前去的心理准备,再逐一准备相关事宜。如果需要事先报名的法会,则应事先报名,以让主办单位提早做准备,如果没有提前报名,随时前去也无妨..
皈依后不该做什么济群法师皈依后不能做什么?三皈誓言中的“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便是获得皈依体后应遮止的..
在佛教里,农历七月为报恩月,那么我们学佛之人应在农历七月做些什么才能消除我们的业障,积累福报呢?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大家可以在这一天发心供养十方诸..
2016年已经逝去,2017年已经到来。无论我们在2016年过得如何,是事业成功,家庭美满,还是困难重重,病灾交加,都不要再放在心上,我们要着眼于新的一年,调整和完善我们的..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名瑞,字伯牙。他是楚国人,在湖北那一带,曾经来晋做官,晋是山西的简称。有一次他受命到楚国,结果走到汉江,正好赶上暴风雨,就躲..
一高僧朝圣回来,众弟子立刻围拢上前,要他讲述朝圣的经过。高僧对众弟子说,他是怎样跋山涉水,怎样攀援危岩,怎样穿越荒漠,怎样虎口脱险……高僧在讲述的过程中,脸上始..
一位老太太,这几年被儿媳妇闹得焦头烂额的。她家的事,成了街头巷尾常常议论的话题。老太太原来家境还算不错,但儿子挺无能的,快四十岁了,才娶上了媳妇,当时是奉子成婚..
先把心从外在的六尘带回来!因为我们的心,虽然五阴都是一种执取,但是要从外面先破坏。古德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现在穿五件衣服,你当然先脱最外面那一件,你不可能先脱里衣..
一日禅:想想自己能为对方做什么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要求对方怎么样,而应该退一步想一想自己为对方做了什么。尊重对方就应..
关于堕胎了要做什么法事,在这里告诉大家,有条件的可以委托师傅去帮助做场超度法事,其中意义是在于弥补帮助堕胎的孩子能够再去投胎转世轮回,不再受苦楚。孩子不知道修行..
最为常见的超度后不能做以下几点1、法事后三日内不要吃狗肉。2、法事后三日内不要吃牛肉。3、法事后三日内不要吃黑鱼。4、法事后三日内不要行房事。5、法事后三日内不要杀..
学佛后,不要去讲碰运气,或者去算命。想算一算什么时候更好。这个心,都是偷心。尤其是在生活中,小钱靠努力,大钱靠福报。福报承载着一切,包括你能遇到什么样的人,事情..
人在做,天在看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心正不怕雷打,人正不怕乱世到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做个好人,修颗善心。到什么时候都别忘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平生未做亏心事..
问:师父我经济条件不太好,不能做什么大功德,常常觉得很惭愧。答:我们信心欢喜念佛,领受弥陀的无上恩德,就是最至诚的感恩与报答。阿弥陀佛不需要我们的钱。..
大家知道我们讲《金刚经》,《金刚经》教我们做什么啊?教我们不要执著。但是我们的心啊,非要执著不可。哎,特别怪!例如说,有几个问题,大家请我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下品中生者乘着那个莲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之内,他在莲华里面待了六劫,就不像前面几品往生很快就从莲华出来了,因为他造的恶比较大了,需要多待一段时间..
“林妹妹”之死,佛教“临终关怀”浮出水面道坚法师随笔扮演红楼梦中林妹妹的陈晓旭居士之死,因其“患病——出家——死亡”这一过程的特殊性,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有人..
略述“临终关怀”与“临终助念”王孺童作为人,最为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就人的一期生死而言,生是生命在世间的开始,而死亡则就是生命在世间的终结。临终关怀(hosp1ce)一词..
第三章第二节临终关怀之范围第二节临终关怀之范围人生是个五味俱全的神秘盒,也是个丰富多彩的百宝箱。生活的色彩斑斓,心灵的波澜壮阔,直令愚者茫然无措,智者感动不已!..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生死乃世间之主题,觉悟乃人生之真谛。关怀为真情之透露,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佛法是殊胜之通道,中阴是救度之良机。自我即生死之主人,无我..